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学龄前儿童隔代照顾状况分析及政策研究
【6h】

中国学龄前儿童隔代照顾状况分析及政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1.绪论

1.1研究背景:儿童福利、家庭照顾与社会政策

1.2研究内容、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1.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定量研究方法:描述统计、回归分析和线性规划

1.3.2质性研究方法:文献法和个案分析法

1.3.3数据来源:调查数据库、统计年鉴与调研资料

1.4本研究的创新和意义

1.4.1研究的新发现

1.4.2理论创新

1.4.3政策创新

1.4.4理论意义

1.4.5现实意义

2.隔代照顾研究相关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隔代照顾内涵的解析与关键概念的界定

2.1.1照顾、抚养和教养

2.1.2隔代照顾与祖辈照顾

2.1.3隔代照顾的参与率和强度

2.1.4血缘关系类型

2.2其他相关概念的界定

2.2.3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

2.3隔代照顾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社会交换理论

2.3.2生命历程理论

2.3.3结构功能理论

2.3.4女性主义理论

2.3.5生物社会学理论

3.文献回顾

3.1隔代照顾与性别角色

3.2隔代照顾的国际比较

3.3隔代照顾对祖辈、孙辈和父辈的影响

3.4隔代照顾与代际支持和社会支持

3.5对隔代照顾研究的评价

4.隔代照顾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

4.1宗法制传统与育儿观

4.1.1“礼”:宗法制度下的尊卑长幼秩序

4.1.2“孝道”与封建社会的儿童权益

4.1.3观念的变革

4.2家庭关系的变化和老龄化的社会

4.2.1家庭制度的变迁

4.2.2家庭关系及代际责任的变化

4.2.3老龄化的机遇和挑战

4.3经济发展、制度变革与家庭转型

4.3.1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4.3.2核心家庭中的育儿观念和技术发展的支持

4.3.3单位制的瓦解与儿童照顾的市场化

4.4与儿童照顾相关的公共与社会政策

4.4.1学前教育制度的变迁:从蒙养院到幼儿园

4.4.2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控制

4.4.3儿童福利权利的保护和儿童福利政策

5.中国隔代照顾的现状

5.1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整体情况

5.2隔代照顾与祖辈的个体和社会特征

5.2.1性别

5.2.2城乡

5.2.3居住方式

5.3讨论

5.3.1隔代照顾的普遍性

5.3.2隔代照顾的参与率和强度的关系

5.3.3隔代照顾的血缘倾向

5.3.4照顾者的性别差异

5.3.5隔代照顾与代际居住距离的关系

6.隔代照顾的动因

6.1隔代血亲类型的影响

6.1.2描述统计

6.2祖辈个体背景因素的影响

6.2.1变量选取

6.2.2描述统计

6.3血亲类型与个体背景因素对隔代照顾安排的影响

6.4讨论

6.4.1亲缘选择假设对中国隔代照顾的适用性

6.4.2城乡差异:文化影响还是基因动力?

6.4.3互惠主义与自然选择

6.4.4父辈年龄与祖辈协助照顾的关系

6.4.5研究的不足之处

7.隔代照顾对祖辈主观福祉的影响

7.1隔代照顾与祖辈主观福祉的基本情况

7.1.1变量选取

7.1.2描述统计

7.2隔代照顾与影响祖辈主观福祉的背景因素

7.2.1变量选取

7.2.2描述统计

7.3隔代照顾的安排对祖辈主观福祉的影响

7.4讨论

7.4.1隔代照顾的参与和负面情绪的关系

7.4.2隔代照顾的强度与主观福祉的关系

7.4.3性别因素的影响

7.4.4研究的不足之处

8.隔代照顾对儿童心智发展的影响

8.1隔代照顾在主要儿童照顾方式中的地位

8.2不同照顾方式下儿童发展的基本情况

8.2.1变量选取

8.2.2描述统计

8.3不同照顾方式下影响儿童发展的背景因素的基本情况

8.3.1变量选取

8.3.2描述统计

8.4隔代照顾与其他照顾方式对儿童发展影响的比较

8.4.1主观福祉

8.4.2学习成绩

8.4.3行为习惯

8.5讨论

8.5.1家庭照顾的劣势与机构照顾的优势

8.5.2家庭和社会背景对照顾效果的影响

8.5.3年龄阶段的差异

8.5.4代际利益冲突

8.5.5研究的不足之处

9.隔代照顾对父辈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9.1不同照顾方式下父辈生活满意度的基本情况

9.1.1变量选取

9.1.2描述统计

9.2不同照顾方式下影响父辈生活满意度的背景因素

9.2.2描述统计

9.3隔代照顾与其他照顾方式对父辈生活满意度影响的比较

9.4讨论

9.4.1隔代照顾对父辈生活满意度影响的性别差异

9.4.2婚姻状况与隔代照顾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比较

9.4.3研究的不足之处

10.隔代照顾的机理:基于访谈资料的研讨

10.1受访者的生物性特征

10.1.1 照顾者与被照顾者的血缘关系

10.1.2 照顾者的年龄特征

10.2隔代照顾的原因和可能性

10.2.1 父辈的能力限制

10.2.2 义务感

10.2.3 代际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红利”

10.2.4 较低的退休年龄

10.2.5 公共服务水平的限制和正式照顾市场的不完善

10.2.6 家庭的理性决策

10.3隔代照顾的内容、方式和特点

10.3.1 祖辈与父辈的照顾分工

10.3.2 以身示范

10.3.3 理性溺爱

10.4祖辈隔代照顾的意愿和主观感受

10.4.1 强烈的意愿和乐趣

10.4.2 一般性意愿

10.4.3 劳累和忧心

10.4.4 思乡情结

10.5隔代照顾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10.5.1 祖辈与孙辈的关系

10.5.2 祖辈与父辈的关系

10.5.3 父辈与孙辈的关系

10.6讨论

10.6.1 隔代照顾的模式

10.6.2 宗族氛围的弱化

10.6.3 建议社区开设隔代照顾和家庭关系培训课程

10.6.4 调研的不足之处

11.支持隔代照顾的政策探索:以照顾津贴为例

11.1政策规划的前提假设、原则和方法

11.1.1 前提假设和规划原则

11.1.2 规划方法:线性规划求解

11.2政策规划所需的基础信息

11.2.1 儿童照顾责任的分担情况

11.2.2 儿童照顾的价格

11.2.3 机构照顾的师资配比

11.2.4 学前机构的财政预算

11.2.5 税率

11.2.6 照顾时间

11.3政策规划的结果

11.3.1 针对0-3 岁儿童照顾者补贴组合的最低成本方案

11.3.2 针对0-3 岁儿童照顾者补贴组合的最高成本方案

11.3.3 针对4-6 岁儿童照顾者补贴组合的最低成本方案

11.3.4 针对4-6 岁儿童照顾者补贴组合的最高成本方案

11.4讨论:现实问题与政策导向

11.4.1 正式照顾有着显著的成本优势

11.4.2 隔代照顾和父辈照顾的成本劣势

11.4.3 儿童照顾的成本控制与老龄化理念的冲突

11.4.4 照顾津贴对照顾安排的影响

11.4.5 增加对0-3 岁儿童正式照顾投入的社会价值

11.4.6 其他支持隔代照顾的政策形式

11.4.7 规划方案的应用价值和不足之处

12.构建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核心目标的照顾体系

12.1隔代照顾的价值与代价

12.1.1 隔代照顾对祖辈的利弊

12.1.2 隔代照顾对父辈的利弊

12.1.3 隔代照顾对孙辈的影响

12.1.4 隔代照顾对社会的影响

12.2隔代照顾与正义原则

12.2.1 代际福祉的冲突与资源分配的难题

12.2.2 儿童发展目标优先的原因之一

12.2.3 儿童发展目标优先的原因之二

12.3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国儿童照顾体系的政策框架

12.3.1 社会政策支持儿童照顾者的优先级

12.3.2 公共财政在优先支持公共照顾有余力的基础上支持家庭照顾

12.3.3 发挥好社区服务的作用

12.3.4 发挥市场照顾的补充作用

13.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对杭州市50个老人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访谈人员清单和简介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李骅;

  •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 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
  • 学科 社会保障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林卡;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中国; 学龄前儿童; 状况分析;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