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毛蚶浮游幼虫及稚贝生物学研究
【6h】

毛蚶浮游幼虫及稚贝生物学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毛蚶是我国重要经济贝类中的一种,随着天然资源的匮乏,人工育苗及放流是保证其物种资源的有效方法,而其成败的关键在于浮游幼虫的培养。浮游幼虫是贝类一个特殊的发育阶段,其生长、发育和存活与周围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幼虫经历从D形幼虫、壳顶幼虫、附着等重要阶段的变态过程,完成从浮游态转变为附着态。由于种类和发育阶段的不同,幼虫对环境的承受能力及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都不相同。因此研究毛蚶幼虫生物学特征不仅有助于完善其整个生命周期的系统研究,更能为人工育苗技术的提高提供确实的理论依据。
   本文从温度、盐度、饵料三个主要环境因子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受精卵、浮游幼虫和稚贝阶段基础生物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手段分析四个主要发育阶段和不同饵料条件下幼虫和稚贝脂肪酸组成的差异,从营养角度上探讨幼虫在整个浮游阶段的营养需求和饵料对幼虫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毛蚶受精卵最适的孵化温度为25℃~30℃,温度与孵化速度成正相关。孵化适宜盐度范围为18~30,在18~26范围内盐度和孵化率成正相关,畸形率差异不显著。温盐在适宜范围内,温盐对幼虫生长影响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而当其中一个条件为极限范围时,交互作用显著。同时幼虫生长的温度和盐度范围比受精卵孵化时的适宜范围更广。
   对D形幼虫投喂不同密度的小球藻、微绿球藻、湛江叉鞭金藻、角毛藻及金藻加角毛藻组合,幼虫生长存在显著差异。混合投喂对幼虫壳长日增长效果最理想,而单独投喂微绿球藻和小球藻效果较差。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对饵料的日需求量逐渐增加,从最初的5万细胞/ml提高到10万细胞/ml。幼虫培养密度对幼虫的生长也存在显著影响,高密度条件下不仅生长率低,且死亡率高。实验结果表明毛蚶幼虫初期适宜的培养密度不应超过25ind/ml,而后期以10ind/ml为宜。
   利用不同的饵料投喂壳顶后期幼虫,结果表明对附着变态存在显著影响。绿藻对幼虫的附着变态效果不佳,微绿球藻附着变态率仅为41.72%,而金藻为61.36%。同时混合投喂对幼虫的附着变态更有利,以扁藻+等鞭金藻组合,幼虫的附着变态率最高。附着幼虫的最终壳长,小球藻组和微绿球藻组个体与其余八种饵料个体差异显著,而混合投喂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用GC/MS对毛蚶卵子和投喂不同饵料幼虫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幼虫脂肪酸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而幼虫开始摄食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比受精卵和刚变态的D形幼虫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提高。在受精卵孵化和幼虫附着变态两个时期,廿碳五烯酸(EPA)的消耗较多,使EPA在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含量降低。实验结果也表明廿碳四烯酸(AA)对幼虫生长有促进作用,在投喂混合饵料组中,其在幼虫脂肪酸中含量较高,幼虫生长和附着速度较快。
   随着个体发育,毛蚶进入稚贝期后,对温度和盐度的耐受能力显著提高,在温度20℃~30℃和盐度23~33的适宜范围内,稚贝生长率和存活率较高。通过对稚贝在各温度和盐度条件下其呼吸和代谢研究表明,温度与耗氧率和排氨率成正相关,而盐度对两者的影响成抛物线,在盐度为30条件下两者出现拐点。温盐条件的升高使得O:N比值逐渐升高并分别在温度为28℃和盐度30时达到最大,这与稚贝温盐生长实验的结果相一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