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初甬上遗民诗歌研究
【6h】

清初甬上遗民诗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甬上遗民群体的形成及群体文学活动

第一节 明亡后甬上诗人的历史选择

第二节清初甬上遗民诗社补考

一、顺治时期的甬上遗民诗社补考

二、康熙时期的遗民诗社

第三节甬上遗民诗人的群体唱和

1. 政治型唱和

2.家族型唱和,数量很多。

3.松散型唱和

4.其他形式的唱和

第二章 清初甬上遗民诗歌的主流意蕴

第一节 真性情的表露

1.甬上竟陵派的真性情。

2.黄宗羲一派的真性情

第二节 诗史的张扬

第三节 陶风的崇尚

1. 对陶人品的钦羡

2. 对陶诗的呼应

第三章 甬上遗民诗人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称情而出”与“冥搜默运”

第二节 “甚不经意”与“荒唐绵渺”

结论

参考文献

在 学 研 究 成 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明清之际,沧海变幻,浙东地区作为抗清斗争的主战场已是风起云涌,而甬上又为浙东之腹地且毗邻东海,无疑成为抗战最激烈的地区之一。甬上志士或是投身战场或是倾家输饷,积极地维护着退居舟山的鲁王政权。然而大势迅速逝去,甬上志士纷纷退而归隐,隐于学、隐于医、隐于田、隐于禅,成为明之遗民。甬上遗民人数之多在当时已是甲于天下,遗民们通过诗歌所记录的历史事实,所反映的遗民群体活动情况,所表现的诗歌艺术取向等等对我们了解清初历史有重要的补充意义,对我们梳理清甬上诗社的脉络有重要的取证意义,对我们更加完善清初诗歌的艺术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对清初甬上遗民诗人的诗作进行详细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遗民诗集以及他们相互交往唱和所产诗歌尚且难以计算。本文仅就全祖望先生所著《续甬上耆旧诗》一书收录的遗民诗歌为底本进行研究,分为前言、正文三章、结论共五个部分:
  前言部分对本文要研究涉及的“清初”时间段进行了确定,对涉及的地域“甬上”进行了划定,对涉及的“遗民”范畴进行了界定。并对清初甬上遗民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
  第一章甬上遗民群体的形成及群体文学活动。首先从明亡后遗民不同的历史选择来探讨甬上遗民的群体形成情况,并分析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对清初甬上遗民诗社在前人的基础了进行了考补,详细划分为顺治时期和康熙时期两个时间段;最后针对清初甬上出现的除诗社之外的唱和依据其不同的功能进行区分,并一一做以考证。
  第二章论述清初甬上遗民诗歌的主流意蕴。性情、诗史、学陶构成了遗民诗歌的主流意蕴。遗民之性情不能归一,但都主张真性情,本文分别从甬上竟陵一派和黄宗羲一派进行解读;提出了“以诗补史”之说,创造性发展了历代以来的诗史理论。而遗民诗歌所体现的“真在历史”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诗史论的出现,二是大量时事诗的出现;学陶现象可分为对陶人品的钦羡和对陶诗的呼应。
  第三章清初甬上遗民诗人的艺术表现是比较丰富多彩的。本文仅就其最突出的艺术表现略作论述:构思上“称情而出”与“冥搜默运”,修辞策略上的“甚不经意”与“荒唐绵渺”。
  结论部分总结本文对清初甬上遗民诗歌的研究成果,并简要说明清初甬上遗民诗歌在清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以及对晚晴时期的深刻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