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落地姿态对纵跳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
【6h】

不同落地姿态对纵跳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1 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1.2国内研究现状

1.3研究意义

2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内容

2.2研究对象

2.3研究方法

2.3.1文献研究与专家访谈法

2.3.2实验法

3讨论与分析数据

3.1地面垂直反作用力讨论与分析

3.2落地峰值讨论与分析

3.3腾空高度讨论与分析

3.4踝、膝、髋关节角度变化讨论与分析

3.4.1 踝关节角度变化趋势

3.4.2膝关节角度变化趋势

3.4.3 髋关节角度变化趋势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获的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体育运动中,落地分为两种,一种落地是代表动作的结束,另一种落地既是前一次跳跃的结束又是后一次跳跃的起跳准备阶段。虽然对落地阶段技术动作的分析很多,理论也相对非常成熟、系统。但是大多是集中于前面一种动作结束的落地,很少会研究第二种的落地的动作表现对后面动作的影响。纵跳是属于基础动作,在体育中大多数的运动项目或多或少都会有纵跳或者与纵跳技术相关的跳跃动作。
  而就是一个基础的跳跃动作往往决定很多技术性更多的动作的完成质量。由于体育高科技的飞速发展,造成运动损伤的事故日趋增,且成因复杂多变,损伤不仅发生率高,有些损伤危机运动员的运动生涯,甚至危及身体的完整性。良好的落地形式不仅是完美完成动技术动作的标志,还能够有效预防下肢的运动损伤。体育训练、比赛中起跳技术对不同的运动项目也有不同的影响,从落地姿态即纵跳的起跳阶段进行科学的实验研究,帮助减少运动损伤以及提高体育动作的运动技术和运动表现。
  通过对比前脚掌落地和前脚掌接触地面过渡缓冲到脚底(全脚掌)落地的两种不同的落地姿态对纵跳的影响,将实验分为两组进行,一组为从高度为30厘米的台阶以前脚掌为落地姿态(即起跳姿态)纵跳,另一组是从高度为30厘米的台阶以全脚掌为落地姿态纵跳,对比被试者不同落地姿态下的纵跳对实验参数是否存在差异。主要从落地时刻地面反作用力、落地峰值、纵跳腾空高度以及下肢髋膝踝的关节角度变化这些参照值得出以下实验结果:
  1.全脚掌落地组垂直地面反用力出现早于且大于前脚掌落地组。
  2.全脚掌落地组落地峰值大于前脚掌组。
  3.全脚掌落地组腾空高度高于前脚掌组。
  4.全脚掌组与前脚掌组对比在踝、膝、髋关节角度变化峰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将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动力学实验结果,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图得知:全脚掌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出现快,时间短,且峰值大于前脚掌组,全脚掌组负荷增长率大于前脚掌组,存在对于下肢关节损伤的风险性。
  2.根据两个实验组落地峰值对比图和腾空时间对比图,体现运动员的运动表现。蹬离地面力值越大,纵跳高度越高。
  3.根据运动学对踝、髋、膝三个关节角度变化分析图得知,落地方式不一样,在纵跳集中表现的运动形式在下肢关节表现的运动学特征也不一样,前脚掌落地方式和全脚掌落地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关节运动模式。
  4.在整个落地—起跳周期中,落地之后的缓冲阶段全脚掌组在踝、膝、髋均出现缓冲时间和缓冲幅度大于前脚掌组,髋关节在缓冲阶段全脚掌组内旋前脚掌组外旋,落地之后缓冲阶段全脚掌组缓冲更充分,利于减少关节损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