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父亲教育行为研究——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6h】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父亲教育行为研究——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论

1.1问题提出

1.2研究目的

1.3研究意义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

2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界定

2.2国内外父亲教育相关研究

2.3关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教育应用研究

2.4基于教育学视角亲子节目的相关研究

2.5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3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及其意义

3.1交往的背景:生活世界

3.2行为的类型

3.3交往灵魂——交往合理性

3.4交往的方式——对话

3.5引导交往行为走向合理化的措施

3.6对父亲教育行为研究的意义及研究框架的设定

4节目中父亲教育行为类型分析

4.1属于交往行为模式

4.2属于剧场行为模式

4.3属于策略——目的行为模式

4.4属于规范调节行为模式

4.5属于权利行为模式

4.6属于独白式行为模式

5父子/父女言语行为不当的原因分析

5.1父亲教育对话中存在个体文化差异

5.2父亲在亲子言语交往中忽略规范和个性的协调性

5.3父亲教育对话中缺失交互主体性

6促进儿童主体性发展的父亲教育行为的建议

6.1要把“生活世界”作为背景

6.2教育行为实施中要加强亲子间对话

6.3教育行为要促使亲子对话向交互主体性的转换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亲子类节目中父亲教育行为是他们在与孩子进行交往时表现出的言语行为。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行为实施是其与儿童之间彼此互动交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父亲表现出属于哈贝马斯行为交往理论范围内的行为模式类型,同时也表现出他们不恰当的行为,需要进行分析提出策略性建议。
  由交往产生不同行为模式。根据哈贝马斯行为交往理论,分析《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中视频片段得出父亲教育行为存在交往行为模式,剧场行为模式,策略——目的行为模式,规范调节行为模式,以及纯粹的权利行为模式和独白式的行为模式。其中父亲教育行为模式产生不恰当性具有一定的原因。
  对父亲教育行为出现不恰当的原因分析。一是由父亲教育对话中存在个体文化差异: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只有了解儿童文化,通过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沟通,才能建立起合理性交往行为。二是父亲在亲子言语交往中忽略规范和个性的协调:父亲要么重规范轻个性,要么轻规范重个性,忽略了二者需要协调统一起来;父亲不仅作为对话的参与者置身于言语交往中,他必须作为观察者倾听儿童的内心声音,用社会规范引导儿童的行为,引导儿童用合乎理性和自我意识的交往行为。三是父亲教育对话中缺失交互主体性造成的:交互主体性的存在是以平等为前提的,但是,《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的父亲教育行为却表现出主体性的不对称;交互主体性交往的目的是达成共识,实际上,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些思想和观点,有些容易形成共识,有些较难形成共识,有些则完全不一定要达成共识,这就要求持不同见解、意见、认识的主体之间应相互尊重,遵守规范性要求。
  为了实施有效的教育行为,促进儿童主体性发展。父亲在实施教育行为时要把“生活世界”作为背景,要加强亲子间对话和促使亲子对话向交互主体性的转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