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感吡虫啉褐飞虱在不同抗虫水稻品种上的适合度和取食行为比较
【6h】

抗感吡虫啉褐飞虱在不同抗虫水稻品种上的适合度和取食行为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基金项目

致谢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褐飞虱种群爆发原因分析

1.1.1 水稻品种

1.1.2 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

1.1.3 气候因素

1.1.4 化学农药防治

1.1.5 虫源基数大

1.2 刺探电位图(EPG)及其在刺吸式昆虫取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1.2.1 EPG技术原理

1.2.2 刺吸式昆虫的取食行为

1.2.3 EPG波形的生物学意义

1.2.4 EPG技术在刺吸式昆虫取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1.2.5 EPG技术存在的不足及应用前景

2 抗感吡虫啉褐飞虱在不同抗虫水稻品种上的适合度比较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供试药剂和水稻培养液

2.2.3 方法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抗感吡虫啉褐飞虱在不同水稻品种上饲养一代(F1代)的适合度比较

2.3.2 抗感吡虫啉褐飞虱在抗虫品种上饲养二代(F2代)的适合度比较

2.3.3 抗感吡虫啉褐飞虱在抗虫品种上饲养三代(F3代)的适合度比较

2.3.4 抗感吡虫啉褐飞虱在抗虫品种上饲养四代(F4代)的适合度比较

2.3.5 不同抗药性种群、水稻不同品种、饲养代数三者的交互作用对褐飞虱适合度的方差分析

2.4 讨论

3 抗感吡虫啉褐飞虱在不同抗虫水稻品种上的取食行为比较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褐飞虱取食过程中记录到的EPG波形

3.3.2 抗感吡虫啉褐飞虱在水稻感虫品种TN1上的取食行为

3.3.3 抗感吡虫啉褐飞虱在水稻抗虫品种IR36上的取食行为

3.3.4 敏感吡虫啉褐飞虱在抗虫品种IR36上连续饲养三代的取食行为变化

3.3.5 抗吡虫啉褐飞虱在抗虫品种IR36上连续饲养三代的取食行为变化

3.3.6 不同抗药性种群和不同水稻品种的交互作用对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分析

3.4 讨论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本文比较研究了抗吡虫啉褐飞虱种群和敏感种群在不同抗虫水稻品种TN1(无抗虫基因)、IR36(含抗性基因bph2)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以及取食行为的差异。其研究结果如下:
   (1)建立抗吡虫啉褐飞虱种群和敏感吡虫啉褐飞虱种群在不同抗虫水稻品种(TN1、IR36)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比较了不同抗药性种群在感虫品种TN1上以及在抗虫品种IR36上饲养四代的种群趋势指数(I)和适合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感虫品种TN1上,抗吡虫啉和敏感吡虫啉褐飞虱种群的种群数量趋势指数分别为55.33和105.57,抗性种群相对敏感种群的适合度为0.5241;在抗虫品种上,抗感吡虫啉褐飞虱种群的种群数量趋势指数分别为5.67和1.8,抗性种群的相对适合度为3.15。继续在抗虫品种IR36上饲养三代,发现这三代的种群趋势指数在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分别为25.25和14.58、14.52和11.85、42.27和54.63;这三代抗性种群的相对适合度分别为1.7318、1.2253和0.7738。说明抗性种群在抗虫品种上的适应生存优势非常明显,但随着饲养代数增加,相对适合度下降。
   (2)采用刺探电位图技术(EPG)监测了抗吡虫啉褐飞虱种群和敏感吡虫啉褐飞虱种群在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IR36上的取食行为差异,并进一步监测了这两个种群在IR36上不同世代的取食行为差异。结果发现,抗感吡虫啉褐飞虱在不同抗虫品种上均记录到7种典型波形(np、N1、N2、N3、N4-a、N4-b、N5波形)。在感虫品种TN1上,与敏感种群相比,抗吡虫啉褐飞虱种群刺探频率较高、持续时间短、韧皮部汁液吸食时间较长,但木质部吸食时间无差异。在抗虫品种IR36上,抗性种群刺探频率较低、持续时间较短、木质部吸食时间长、但两个种群吸食韧皮部的时间很短,几乎记录不到。在抗虫品种上饲养一代后发现,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的刺探频率降低、持续时间减少,但在韧皮部中的吸食时间明显增加。随着饲养代数增加,这两种群在韧皮部中吸食时间进一步延长,且抗性种群更明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