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佛经传译与汉唐佛籍的著录和典藏
【6h】

佛经传译与汉唐佛籍的著录和典藏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学术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与目标

凡例

(一)本文常引典籍全名及简称

(二)注释说明

第一章 入华胡、梵本佛经的著录与典藏

第一节 “胡本”与“梵本”

第二节 从严佛调到玄奘:汉唐“七译”《维摩诘经》之著录及其胡梵文本的传播

第三节 不空对唐代梵本的搜求、翻译和典藏

结语

第二章 汉译佛经的著录与典藏

第一节 汉晋佛经之传译、著录

第二节 传译求法与南北朝佛经之著录和典藏——以元魏、萧梁为中心

第三节 玄奘、义净译出经的去向

结语

第三章 藏外佛籍的传播与典藏

第一节 金匮密室所出汉唐佛籍的典藏

第二节 石刻佛教文献的形制

第三节 民间佛籍的传播与保存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佛教从由西域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胡、梵经本亦随异国僧人经大月氏、康居、安息诸国并同到达中土。自3世纪直至9世纪,通过外国僧人赍入或中土僧人西行求法得来之经本,是汉译佛经重要的文献来源。然佛经输入中土被翻译之后,其底本及汉译本的著录与典藏过程一直是学界未深入研究的问题。现有佛教目录与佛经翻译的研究,集中于目录分类思想及翻译、著录佛籍的静态分析,于“过程”处着意较少,无法使人形成对佛籍翻译与流传的动态认知,本文的撰述也正是基于此。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分析佛经“胡本”与“梵本”各自在译经史上的地位与关系。其次,以经历汉唐“七译”的《维摩诘经》为典型个案,考察其译本在历代佛教目录中的著录情况,并探讨其梵文底本流传方式。再次,以僧人不空对唐代梵夹进行的搜求、翻译和典藏工作为线索,论述梵文经本的翻译、著录与典藏情况。第二章第一节首先分析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鸠摩罗什等译经僧人翻译方式的演变与译经底本的关系,其次以道安的著述为中心,分析其著录方式的演变轨迹及其背后体现的佛教发展脉络。第二节择取元魏与萧梁为中心,就南北朝时期法难对佛经传译与存藏的影响进行述析。第三节查考唐代译经大德玄奘与义净译经底本与祖本的保存和去向,以此探知官方运作下译经的流传与典藏制度。第三章为藏外佛籍的传播与典藏研究,其重点在于描述和总结藏外佛教文献的典藏方式。第一节就金匮密室等宗教建筑典藏佛籍的方式进行描述和分类。第二节介绍石刻佛教文献的形制,最后就民间佛籍的传播与保存情况作简要论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