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84-2010年中国物价、工资和经济增长及其区域差异实证分析
【6h】

1984-2010年中国物价、工资和经济增长及其区域差异实证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第二节 前人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观点

第五节 指标解释

第二章 全国经济发展、工资以及物价走势分析

第一节 总体情况

第二节 阶段性特征

第三章 省区经济发展、工资以及物价变动的基本趋势

第一节 广东省物价、工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二节 安徽省物价、工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三节 云南省物价、工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四章 全国经济发展、工资以及物价变动基本趋势与各省区域差异比较

第一节 全国与三个省物价、工资和经济增长速度比较

第二节 三个省之间比较

第五章 全国物价、工资和经济增长的VAR模型

第一节 平稳性检验

第二节 协整检验

第三节 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四节 最小二乘回归

第六章 剔除物价因素的实际工资增长速度和不变价GDP增长速度的模型拟合

第一节 指标计算说明

第二节 实际工资增长速度和不变价GDP增长速度之间模型拟合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设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A:全国和各省数据

附录B:EVIEWS6.0程序

致谢

本人在研究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几乎所有的国家在体制改革过程中都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市居民内部差距、农村居民内部差距和区域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现在有了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中国居民收入扩大的现象较世界各国的趋势都很明显,198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382,到1995年上升到了0.445,200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超过了0.45。在4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十位,比平均水平高20%。到底这种收入的差距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2010年我国的CPI上涨3.3%。在不同的地区,有的月份中CPI上涨超过了5%的警戒线,通胀达到一个高位的水平!尤其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偏高,控制物价、抑制通胀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工人工资上涨以及其不平衡上升,物价上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还是抑制作用?在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在我国特殊的国情、特殊的体制下,物价和工资的相互作用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什么作用?在本文中,将用1984-2010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使用EVIEWS6.0,分别选择四组数据:全国、云南省、安徽省和广东省分别作为全国、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代表。用全国的数据来分析平均水平下的物价、工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用选取的三个省来比较它们的物价、工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用全国的数据和三个省的做比较,得出全国和这三个省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三个省之间数据进行比较,得出东部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发展缓慢以及三个省的经济增长对收入的影响程度。全国物价、工资和经济增长数据,用VAR模型来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按照VAR模型的步骤,首先对它们做ADF检验,得出它们是同阶单整的。然后验证协整关系,在这里我们使用JJ检验,检验结果证明存在协整关系。说明它们之间是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可以进行模型拟合,不会出现“伪回归”的现象。根据拟合的模型可知,物价和工资的增长在合理的范围内对经济增长是起促进作用的。在1984-2010年我国的GDP增长了55倍多,工人的工资只增长了38倍,物价增长了4.2倍,实际工资只增长了9倍。对剔除物价因素后全国实际工资和经济增长做回归,得出它们是非线性关系的,而是呈现二次曲线的关系。很显然,工人没有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在收入差距愈来愈大,物价难以控制的情况下,应该怎么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让全国的平均工资真正意义上实现“平均”,让收入回归到理性的增长区间是国家和地区的共同责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