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GIS的山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布局研究——以大理市海东镇为例
【6h】

基于GIS的山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布局研究——以大理市海东镇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与评价体系构建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二节 挂钩供给适宜度评价体系建立

第三节 挂钩需求适宜度评价体系建立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第一节 海东镇自然地理条件

第二节 海东镇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节 海东镇土地利用状况

第四节 数据来源

第四章 农村现状分析与整理潜力

第一节 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

第二节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

第五章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供给区域评价与分区

第一节 指标评价和划分标准

第二节 挂钩供给区域分区与整理潜力分析

第六章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需求区域评价与分区

第一节 指标评价和划分标准

第二节 挂钩需求区域分区与分析

第七章 研究区域挂钩布局方案制定与实施建议

第一节 研究区域挂钩布局方案制定

第二节 研究区域挂钩布局方案的分析

第三节 研究区域挂钩布局实施的建议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大量占用了城市周边的耕地。然而,城市化所需的建设用地面积逐年上升,这与我国一直实行的耕地保护制度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因此,在2004年中央政府就提出过:“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我国西南地区地形结构复杂,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山地多,平地少,适合用于建设的土地资源十分宝贵。为了在实行耕地保护制度的基础上,满足这些地区不断增长的建设用地需求,就更加必须实施山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由于山区特有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交通不便、地质灾害侵扰的情况,山区的挂钩布局也与平原、丘陵地区有所区别。本文针对山区挂钩布局进行研究,并通过具体区域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未来的山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提供帮助。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利用大理市海东镇的土地利用数据和人口数据,根据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出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潜力,以此作为挂钩布局方案制定基础。⑵针对挂钩供给区域建立挂钩供给适宜度评价体系,提出高程、坡度、坡向、从事农业人口比例、人均耕地面积等10个指标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通过GIS技术对每个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对10个指标进行加权叠加,并结合数学分析,划分出三类挂钩供给适宜区。⑶针对挂钩需求区域建立挂钩需求适宜度评价体系,提出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6个指标因子,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的权重。通过GIS技术对每个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对6个指标进行加权叠加,并结合数学分析,划分出三类挂钩需求适宜区。⑷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供给和需求区域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依次逐级关联的挂钩联动布局方案。并以此提出了相关的实施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