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与剥离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的疗效观察
【6h】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与剥离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的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器械与试剂

4 手术操作

5 预后的评价标准

6 统计方法

结果

1 EMR治疗组与ESD治疗组病变直径大小的比较

2 EMR治疗组与ESD治疗组的完全切除率的比较

3 EMR治疗组与ESD治疗组出血情况的比较

4 EMR治疗组与ESD治疗组发生穿孔情况的比较

5 EMR治疗组与ESD治疗组术后随访局部复发情况的比较

讨论

1 内镜下切除治疗是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最佳选择

2 EMR与ESD有效性的比较

3 EMR与ESD并发症的比较

4 EMR与ESD治疗后局部复发率的比较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展开▼

摘要

目的:比较经内镜粘膜下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和(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两种治疗大肠癌前病变方法的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及复发情况,以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分析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新疆两所医院及上海中山医院经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大肠癌前病变,并接受ESD或EMR治疗的患者,分为ESD组和EMR组观察术中出血、穿孔等发生情况,统计完全切除率、出血率、穿孔率、复发率对两种内镜治疗进行评价。
  结果:共计117例患者,121处病灶入组,其中EMR组46例,ESD组75例。平均病灶直径大小为14.3mm(5-32mm),其中EMR治疗组平均直径为13.4mm,ESD治疗组平均直径为16.6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完全切除率95.9%(116/121),EMR组89.1%(41/46),ESD组100%(75/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出血率为17.4%(21/121),EMR组10.9%(5/46),ESD组21.3%(16/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穿孔率为5.0%(6/121),EMR组为2.2%(1/46),ESD组6.7%(5/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随访时间12月,全部随访。总体复发率为3.3%(4/121),EMR组为6.5%(3/46),ESD组1.3%(1/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治疗大肠癌前病变的有效性方面ESD优于EMR。出血率方面ESD虽较EMR高,但大都在可控范围内;ESD较EMR有较高的穿孔风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