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脑梗死患者手运动功能区fMRI研究
【6h】

脑梗死患者手运动功能区fMRI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功能损伤重建的BOLD-fMRI研究

研究生学习期间学术工作小结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对不同时期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采用主动及被动的手运动任务模式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研究脑梗死后手运动功能区的损伤以及功能恢复特点,深化对脑梗死后手运动功能区变化过程的认识,指导临床康复治疗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40例。病变部位及范围由常规MRI确定。梗死灶累及基底节区25例,梗死灶累及皮层区15例。根据起病至检查前时间,将病例分为三期,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9例,慢性期16例。本研究采用组块设计进行单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同步对指运动。所有患者均进行健侧和患侧手的主动运动实验,其中24例患者进行了双手的被动运动实验。 采用SPM99软件进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将每个患者获得的脑激活图叠加于T1WI解剖像,判断脑激活区部位,记录激活区的激活强度及激活范围。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进行以下内容的统计学分析:①急性期梗死灶累及基底节区与累及皮层区梗死患者,患侧与健侧半球初级感觉运动区(sensorimotorcortex,SMC)激活强度及范围的比较;②急性期梗死灶累及基底节与累及皮层区梗死患者之间,两半球SMC激活情况比较;③急性期与慢性期患者两半球SMC激活情况比较;④比较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任务之间两半球SMC激活强度与范围。 结果1、梗死灶累及基底节区组,健侧与患侧两半球SMC激活强度及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梗死灶累及皮层区组,健侧半球SMC激活强度及范围明显大于患侧半球。梗死灶累及皮层区组与梗死灶累及基底节区组健侧半球差异无显著性,但梗死灶累及皮层区组的患侧半球SMC激活强度及范围均小于梗死灶累及基底节区组。 2、梗死灶累及基底节区组,健侧与患侧半球SMC激活强度及范围,于急性期与慢性期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3、被动运动任务时,患侧半球SMC激活强度及范围大于主动运动任务。健侧半球SMC激活强度及范围,两种任务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4、病例的纵向观察:患肢功能恢复较好的患者,患侧和(或)健侧半球SMC的激活强度和(或)范围有不同程度增强,同时激活脑区增多,均可见小脑半球的激活;患肢功能恢复较差的患者,患侧半球SMC的激活强度及范围逐渐减小直至消失。 结论1、fMRI能准确地判定脑梗死患者脑功能区的损伤程度及有无重组的脑功能区。 2、梗死灶累及皮层区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受损较为严重,SMC起关键作用,其受累程度直接影响运动功能损伤的等级及恢复程度。梗死灶累及基底节区对于运动功能区的影响较小,但当梗死灶范围较大且严重损伤皮质脊髓束时,也可导致皮层运动功能区无激活。 3、被动运动患侧半球SMC激活强度及范围大于主动运动,说明被动运动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4、脑梗死偏瘫患者在运动功能康复治疗过程中,病变周围及远隔部位可出现功能和结构变化,提示存在脑功能区重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