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关节炎慢性吗啡耐受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可塑性变化及电针对其的影响
【6h】

关节炎慢性吗啡耐受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可塑性变化及电针对其的影响

代理获取

摘要

临床上,长时间给予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物通常是治疗慢性疼痛及癌痛的有效手段,但长期应用可发生吗啡耐受现象,从而限制了阿片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促成吗啡耐受的具体神经可塑性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有研究显示吗啡耐受与神经病理痛具有着相同的细胞学机制,CGRP、SP、BDNF等疼痛介质可能参与了吗啡耐受的形成。同时,关于辣椒素受体等伤害性感受器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背根神经节存在着多种疼痛递质与伤害性感受器的表达,是机体对伤害性感受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处理的重要部位。本研究以建立的关节炎吗啡耐受大鼠模型为基础,探讨CGRP、SP、BDNF及TRPV1在DRG可塑性变化中的作用。电针作为我国传统医学重要的治疗方法,其镇痛作用已被国内外学者认可。因此,本研究从影响DRG可塑性变化的角度探讨电针影响吗啡耐受的原因和机制,以探求解决临床吗啡耐受问题的方法。
   第一部分:大鼠“炎性痛-慢性吗啡耐受”模型及复合电针刺激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关节炎大鼠慢性吗啡耐受模型及复合电针刺激模型,探讨电针刺激对关节炎大鼠慢性吗啡耐受形成的影响。
   方法:鞘内置管成功的成年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6组(n=5):A组:CFA后肢致炎后鞘内给予10μl生理盐水,1日2次,连续7d;B组:鞘内给予吗啡10μg/kg(10/μl),1日2次,连续7d;C组:CFA后肢致炎后鞘内单次给予吗啡10μg/kg(10μl);D组:CFA后肢致炎后鞘内给予吗啡10μg/kg(10μl),1日2次,连续7d; E组:D组方法基础上每日首次给药后电针大鼠“阳陵泉”和“足三里”两穴,刺激强度≤2mA,频率2Hz,时间30min; F组:电针频率为15Hz,余同E组。每日检测大鼠机械缩爪阈值及热板缩爪潜伏期。
   结果:B、D组出现吗啡耐受现象,E、F组未出现吗啡耐受现象,E组痛觉过敏程度小于F组。
   结论:通过给关节炎大鼠鞘内反复注射吗啡,能够引起炎性痛大鼠的吗啡镇痛耐受。电针刺激能够抑制炎性痛大鼠吗啡耐受的形成,2Hz电针比15Hz电针更加有效。
   第二部分:炎性痛吗啡耐受大鼠背根神经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表达变化及电针影响
   目的:观察炎性痛.吗啡耐受大鼠DRG内CGRP、SP及BDNF mRNA表达变化及电针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吗啡耐受的可能机制及电针治疗对吗啡耐受形成的影响。
   方法:模型的建立、分组及行为学测试方法同第一部分,给药7d后取L4~L6DRG,RT-PCR方法测定CGRP、SP、BDNF mRNA表达,并采用电泳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B、D组出现吗啡耐受现象,E、F组未出现吗啡耐受现象:与其他5组相比,D组CGRP、SP、BDNF mRNA表达量最高;与F组相比,E组CGRP、SP、BDNF mRNA表达量降低。
   结论:吗啡耐受的形成与CGRP、SP、BDNF在DRG的表达有关;电针刺激能够抑制吗啡耐受的形成,其机制与抑制CGRP、SP、BDNF在DRG的表达增加有关。
   第三部分:炎性痛吗啡耐受大鼠背根神经节辣椒素受体蛋白表达分析及电针作用
   目的:观察炎性痛.吗啡耐受大鼠DRG总蛋白及细胞膜蛋白YRPV1表达变化及分布和电针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吗啡耐受的可能机制及电针治疗对吗啡耐受形成的影响。
   方法:模型的建立、分组及行为学测试方法同第一部分。给药7d后取L4~L6DRG,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RPV1阳性神经元数量,利用细胞膜蛋白分离技术分离膜蛋白,Werstem blot方法测定总蛋白及细胞膜蛋白TRPV1表达。
   结果:B、D组出现吗啡耐受现象,E、F组未出现吗啡耐受现象;TRPV1多分布于DRG中小直径神经元细胞膜部位。与其他5组相比,D组总蛋白及细胞膜蛋白TRPV1表达量最高;与F组相比,E组总蛋白及膜蛋白TRPV1表达量降低。
   结论:吗啡耐受的形成与TRPV1在DRG的蛋白表达有关:电针刺激能够抑制吗啡耐受的形成,其机制与抑制TRPV1在DRG总蛋白及膜蛋白表达及转运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