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6h】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SLE组和对照组间各项指标及内脂素水平的比较

2.2 SLE患者肥胖组和非肥胖组间各项指标及内脂素水平的比较

2.3 SLE患者IR组和非IR组间各项指标及内脂素水平的比较

2.4 SLE患者活动组和缓解组间各项指标及内脂素水平的比较

2.5 SLE患者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组间的各项指标及内脂素水平的比较

2.6 SLE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标及IR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2.7 SLE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与临床指标的多元回归分析

附图:

3 讨论

3.1 SLE与胰岛素抵抗

3.2 内脂素与SLE

3.3 内脂素与SLE合并胰岛素抵抗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内脂素与结缔组织病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并与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SLE患者中血清内脂素的水平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
  方法: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确诊的SLE患者65例和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24例为研究对象。将SLE患者分组:依据中国肥胖协作组的肥胖标准将其分为体重指数(BMI)≥28kg/m2的肥胖组9例和BMI<28kg/m2的非肥胖组56例;以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2为切点,将其分为HOMA–IR≥2.2的胰岛素抵抗(IR)组34例和HOMA–IR<2.2的非IR组31例;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分为 SLEDAI≥10分的活动组39例和SLEDAI<10分的缓解组26例;根据既往是否接受过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将其分为未治疗组33例和治疗组32例,根据近3个月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将治疗组分为泼尼松≤7.5mg/d组14例和泼尼松>7.5mg/d组18例。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各组间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差异,采用Person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SLE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1. SLE组较对照组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 SLE患者存在脂代谢紊乱。SLE组较对照组空腹血糖(FG)、空腹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降低,提示SLE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
  2. SLE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组比较SLE患者的血清内脂素水平,肥胖组高于非肥胖组,IR组高于非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动组和缓解组的组间血清内脂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治疗组、泼尼松≤7.5mg/d组和泼尼松>7.5mg/d组三组间以及两组间的血清内脂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直线相关分析提示,SLE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ln)与BMI、WHR、FG和HOMA-IR(ln)呈正相关,与年龄、病程、SLEDAI等未见直线相关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BMI和HOMA-IR(ln)是SLE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ln)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1. SLE患者体内存在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是SLE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减低和IR形成的主要原因,除经典的IR相关因素外,SLE患者的免疫炎症反应和背景治疗同样参与了IR的形成机制。
  2. SLE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升高,可能与SLE患者的肥胖程度及免疫炎症反应相关。
  3. SLE患者异常升高的血清内脂素水平可能参与了SLE患者IR的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