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及其耐药性分析
【6h】

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及其耐药性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2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相关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大肠埃希菌是常见的院内感染细菌之一,常能引起多种肠内外的感染。细菌持续产生生物被膜的能力是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尤其是在许多的内置器械相关感染中。通常抗菌药物常规剂量是无法渗透入生物被膜内部的,不能杀灭细菌,导致感染反复发作。如何有效突破细菌生物被膜的防御作用并杀灭细菌,对于治疗感染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大肠埃希菌在形成生物被膜情况以及对各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目的:建立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体外形成模型,检测临床中分离出的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比较6种抗菌药物对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生物被膜抑制浓度。
  方法:本研究收集某院急性腹泻患者粪便和急性尿路感染尿液临床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82株,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药物(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从中筛选出能形成生物被膜的大肠埃希菌,采用平板培养法构建细菌生物被膜的体外模型,检测生物被膜抑制浓度(BIC)。比较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与生物被膜抑制浓度。
  结果:
  1.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研究
  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对来源于粪便62株和尿液20株的大肠埃希菌进行定量分析。以ATCC25922为质控菌株,以不加菌株的空白孔为阴性对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判断标准为:(-):OD≤ODC;(+): ODC4×ODC。ODC定义为阴性对照孔3个复孔吸光度平均值的标准差的3倍。OD定义为每株菌3个复孔吸光度的平均值。采用此标准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形成生物被膜,其中11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为弱阳性,其中1株来源于尿液标本,10株来源于粪便标本;67株为阳性,其中16株来源于尿液标本,51株来源于粪便标本;4株为强阳性,其中3株来源于尿液标本,1株来源于粪便标本。所以,产生以产生中等量生物被膜的细菌为多。
  2.药物对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用微量稀释法检测82株大肠埃希菌产生生物被膜的能力。依据此法,结果显示82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为阳性的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80.5%(66/82)、45.1%(37/82)、26.8%(22/82)、35.4%(29/82)、43.9%(36/82)、6.1%(5/82)。因此,结果显示82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最低,部分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
  3.药物对细菌的生物被膜抑制浓度
  采用平板培养法构建细菌生物被膜的体外模型,依据CLSI2014判定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82/82)、81.7%(67/82)、90.2%(74/82)、87.8%(72/82)、67.1%(55/82)、25.6%(21/82)。
  结论:由此可得出,来源于急性腹泻患者粪便和急性尿路感染尿液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产生生物被膜能力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大肠埃希菌耐药率高,且多重耐药率也较高。临床分离的82株大肠埃希菌均有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形成生物被膜后,细菌对各药物的耐药性均提高。

著录项

  • 作者

    易彩虹;

  • 作者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
  • 学科 临床医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德梦;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378.21;
  •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生物被膜; 耐药性; 抑制浓度;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