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相衬CT的肝纤维化胆管增生三维结构可视化及定量分析研究
【6h】

基于相衬CT的肝纤维化胆管增生三维结构可视化及定量分析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内容和方法

论文结构安排

一、 X射线相衬成像原理

1.1 同步辐射光源

1.2 X射线相衬CT成像

1.3 类同轴相衬成像原理

1.4类同轴相衬CT相位恢复原理

1.5本章小结

二、 肝纤维化胆管增生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可视化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三、 胆管增生数量改变定量分析及门脉压力变化机制

3.1 实验模型和成像

3.2 肝纤维化分析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四、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phase-contrast imaging, PCI)简称相衬成像,在揭示生物样品内部细节结构方面已展现出其优势。与传统的基于吸收的 X射线成像方法不同,相衬成像的衬度变化来自于相位位移,即当 X射线穿过样品时引起的相位移动,相衬成像产生的图像衬度变化大约是吸收衬度变化的1000倍。近年来,相衬成像结合CT成像(相衬CT)发展很快,在具有弱吸收衬度的生物软组织成像中,可用来评估软组织内部微小的密度变化。
  本研究利用相衬CT成像技术,重建了胆管结扎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组织中及人胆汁性肝硬化样品组织中的脉管微观结构,并利用定量分析指标评估了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脉管微观结构的改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本文首先探究了相衬 CT成像技术在胆管结扎诱导肝纤维化增生胆管三维成像上的可能性。10只Sprague-Dawley大鼠平均分成两组:假手术组和胆管结扎纤维化组。同时,引入人体胆汁性肝硬化样品,利用相衬CT高分辨率三维可视化技术对肝脏样品进行成像。结果表明,在胆管结扎诱导肝纤维化模型中,相衬CT高分辨率三维成像在不注射造影剂的条件下,能够探测到增生胆管的管腔和内壁微观结构。并且由重建的增生胆管三维结构可见增生胆管的分叉,分支的伸长和扭曲,以及管腔表面起褶等特征。通过相衬CT和病理切片的比较,证实相衬CT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模式在胆管成像上具有高度敏感性。除此之外,通过对人体胆汁性肝硬化样品进行成像,发现增生胆管表面同样存在褶皱现象。研究表明相衬 CT可作为一种有效手段评估胆汁性肝硬化疾病中胆管增生的形态学发展变化。
  (2)、为观察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增生胆管的变化,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胆管结扎样品分组。除了假手术组和胆管结扎后6周组样品,还包括胆管结扎后2周组、4周组和8周组,每组肝脏样品数量为8个。通过对肝脏样品进行9μm分辨率成像,重建出肝脏脉管树三维结构,并且对其三维脉管密度进行统计。本研究将相衬CT和高分辨率三维可视化技术相结合,重建出肝纤维化发展不同时间点的增生胆管结构。并且基于三维结构定量分析了增生胆管的三维增生密度和分形维数。此外,初步探讨了胆管结扎模型中门脉压力变化机制。研究表明,三维脉管密度随着纤维化时间发展逐渐增大,纤维面积比值逐渐增大,增生胆管数量和动脉数量越来越多。门脉小支缺失、胆管增生、胶原纤维沉积会造成门脉压力值升高,但是在疑似动脉脉管黏连相融、静脉吻合支以及疑似淋巴管膨胀增生等分压作用下,门脉压力值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研究证明相衬CT技术为利用微脉管的改变来评估肝纤维化疾病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