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采用心理疏导治疗双心疾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6h】

采用心理疏导治疗双心疾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 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1.2 分组方法

1.3 治疗方法

1.4 评价指标

1.4.1 焦虑或抑郁评价指标

1.4.2 BNP疗效评价指标

1.4.3 CRP疗效评价指标

1.4.4射血分数EF%疗效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二、结 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资料

2.2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2.3 心血管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2.3.1 心血管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Logistic分析

2.3.2 冠心病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Logistics分析

2.3.3高血压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Logistics分析

2.3.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Logistics分析

2.3.5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Logistics分析

2.4 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或抑郁治疗效果分析

2.4.1 心理疏导前后各组SAS评分比较

2.4.2 心理疏导前后各组SDS评分变化

2.4.3 心理疏导前后各组PHQ-9总评分变化

2.4.4 心理疏导前后各组BNP变化

2.4.5 心理疏导前后各组CRP变化

2.4.6心理疏导前后各组EF%变化

2.5 冠心病合并焦虑或抑郁治疗效果分析

2.5.1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SAS评分变化

2.5.2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SDS评分变化

2.5.3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PHQ-9评分变化

2.6 高血压合并焦虑或抑郁治疗效果分析

2.6.1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SAS评分变化

2.6.2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SDS评分变化

2.6.3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PHQ-9评分变化

2.7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或抑郁治疗效果分析

2.7.1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SAS评分变化

2.7.2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SDS评分变化

2.7.3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PHQ-9评分变化

2.8 心律失常合并焦虑或抑郁治疗效果分析

2.8.1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SAS评分变化

2.8.2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SDS评分变化

2.8.3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后PHQ-9评分变化

三、讨 论

3.1心血管疾病发生焦虑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

3.2 心血管疾病发生焦虑抑郁症状的治疗方式

3.3 心理疏导对患者心脏功能影响分析

3.4 心血管疾病发生焦虑抑郁患者的治疗分析

3.4.1冠心病发生焦虑抑郁患者的治疗分析

3.4.2高血压发生焦虑抑郁患者的治疗分析

3.4.3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焦虑抑郁患者的治疗分析

3.4.4心律失常发生焦虑抑郁患者的治疗分析

四、结 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心理疏导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45] 丁荣晶, 高立敏, 褚亮,等. 三级医院指导下社区主导的家庭自助心脏康复模式的有效性和安全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近年来,心血管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的现象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即“双心疾病”。心血管病与精神疾病两种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导致病情恶化,两者的共病问题已经成为较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研究表明心理疏导对于双心疾病的治疗有显著疗效。鉴于此,本研究探讨心理疏导对于双心疾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在某三甲医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585例。1585例患者共有320例发生心血管合并焦虑或抑郁心理障碍。 (1)将320例双心疾病患者随机分为60例对照组及260例采用不同心理疏导方案的试验组。其中对照组包括22例冠心病患者,18例高血压患者,1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7例心律失常患者。试验组包括80例冠心病患者,82例高血压患者,5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45例心律失常患者。 (2)心理疏导方式分为:心理干预、行为干预、放松治疗三种方式,组合成四种心理疏导方案为:试验①组采取的心理疏导措施为:心理干预+行为干预+放松治疗;试验②组采取的心理疏导措施为:行为干预+放松治疗;试验③组采取的心理疏导措施为:心理干预+放松治疗;试验④组采取的心理疏导措施为:心理干预+行为干预治疗。将260例双心疾病患者按照按照冠心病、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随机分入4个试验组。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方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心理疏导措施治疗。 结果:(1)多因素Logistics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工作性质、收入水平(保护因素OR<1)、婚姻状况、性格类型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P<0.05);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保护因素OR<1)、婚姻状况、性格类型是冠心病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P<0.05);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性格类型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P<0.05);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保护因素OR<1)、婚姻状况、性格类型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P<0.05);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保护因素OR<1)、婚姻状况、性格类型是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P<0.05)。(2)320例双心疾病患者随机分为5组比较心理干预治疗前后心理评估量表评分及心血管疾病指标的变化,提示治疗后5组的心理评估量表评分及心血管疾病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心理干预治疗前后心理评估量表评分及心血管疾病指标均有差异(P<0.05),试验组间心理评估量表评分及心血管疾病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a<0.05,Pb<0.05)(3)双心疾病伴有冠心病的患者治疗后的心理评估量表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心理干预治疗前后心理评估量表评分及心血管疾病指标均有差异(P<0.05),试验组间心理评估量表评分比较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a<0.05)。双心疾病伴有高血压的患者治疗后的心理评估量表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心理干预治疗前后心理评估量表评分及心血管疾病指标均有差异(P<0.05),试验组间心理评估量表评分比较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a<0.05)。双心疾病伴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治疗后的心理评估量表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心理干预治疗前后心理评估量表评分及心血管疾病指标均有差异(P<0.05),试验组间心理评估量表评分比较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a<0.05)。双心疾病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治疗后的心理评估量表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心理干预治疗前后心理评估量表评分及心血管疾病指标均有差异(P<0.05),试验组间心理评估量表评分比较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a<0.05)。 结论: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障碍疾病相互影响。性别,年龄,心血管疾病类型不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文化程度、工作性质、收入水平(保护因素OR<1)、婚姻状况、性格类型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双心疾病的相关因素。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双心疾病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双心疾病患者的心理评估量表评分及心血管疾病指标。冠心病、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患者经过心理疏导治疗,心理评估量表评分有所改善。双心疾病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障碍问题,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理疏导在临床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