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现实选择
【6h】

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现实选择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二、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三、写作方法

第一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设置

第一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背景

第二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核心

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

二、公平、正义的制度是人与人和谐的前提

第二章人类对和谐社会追求与社会公平

第一节和谐社会形态的社会公平问题

一、古希腊时期的和谐社会思想及社会公平

二、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和谐社会思想与社会公平

三、西方近代和谐社会思想与社会公平

四、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与社会公平

第二节社会公平内在的相对平等性

一、知识的客观有效性来自人类的生存实践

二、平等是客观有效性理念

三、公平是一种制度伦理,具有相对平等性

第三节社会公平环境的制度保障条件

一、制度的界定与特征

二、制度的演化和信仰伦理、制度伦理和个人美德伦理的统一

三、制度对社会公平的保障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原创理论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

一、马克思对之前西方公平思想的扬弃

二、历史唯物论基础上的公平观

第二节“两大发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弊端的否定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与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理论论证

二、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弊端的否定和对唯物史观的论证

第三节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和谐社会性质

一、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人联合体”

二、和谐社会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

三、和谐社会是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四、和谐社会由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保障

第四章现实社会主义实践对建立和谐社会模式的探索

第一节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苏联模式”问题

一、落后国家实现和谐社会的特殊性和长期性

二、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苏联模式”问题

第二节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一、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二、毛泽东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模式

第三节中国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

一、实践推动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缺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选择的理论反思

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和谐社会目标的架通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平、正义性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平、正义性

二、罗尔斯、诺奇克的制度正义思想及评析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现有市场模式的超越

一、“自由的平等”构成社会主义信仰,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约束

二、生产方式理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超越市场提供了制度空间

三、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现有市场模式的超越

第六章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模式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

一、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构建

第二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保障

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保障

三、“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与中国发展

第三节 “和谐世界”是中国建构和谐社会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内涵与本质

二、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外交理念的自然延伸

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主要针对社会生活领域中贫富差距扩大问题而提出。如何认识并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实践中的探索,也需要理论上的指导。 理论分析显示,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并需要社会制度给予体现和保障。公平具有动态性,是平等与不平等的统一,并始终体现为向更大平等的不断趋近。公平内涵的平等状态,通常是既有生产力条件下,不同劳动能力者与不同生产资料相配置并获取相应收益的、以不平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权利上的平等。这是人类面对自然求生存,有效利用有限资源而形成的一般社会规则。 社会主义着眼于人类长远发展,既要遵循社会公平的一般要求,又要在资源配置上通过制度调节给弱势劳动能力者更多倾斜,以期通过人类整体劳动能力的提高,更快实现以自由为表现的彻底平等。但倾斜幅度的大小,需要以社会所能提供的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首先需要廓清的一个基本理论观点。经文献梳理,这也是马克思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基本精神,不同点只是在于:马克思把对客观性公平的超越,建立在大机器生产方式可以弱化劳动者能力差别的基础上,并因此认为,彻底的平等可以通过所有制的变革自发实现。实践证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具体分析存在失误,劳动者的能力差别并不能被大机器完全消解,并要求资源配置和收益上的适度区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终以实现理想和谐社会为目标,力求把劳动能力平等与对劳动能力平等的超越性相统一,逐渐积淀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毛泽东的计划经济模式过多注重了经由思想教育实现资源配置与收益的平等而忽视了客观劳动能力的差异性,并产生低效率。邓小平倡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由于特定历史使命而在制度实施上侧重了劳动能力平等,并相应引起收入差距的拉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意味着将把劳动能力的平等与对劳动能力平等的超越性共同容纳在当下社会主义制度理念和实施之中,是社会主义理想和谐社会的现实化表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