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微信传播的正负效应及对策研究
【6h】

微信传播的正负效应及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微信的性质及传播特征

2.1 微信的定义及发展背景

2.2 微信的功能

2.3 微信的性质

2.4 微信的传播特征

第三章 微信传播的正效应分析

3.1 微信传播的私密性

3.2 传播渠道的多元性

3.3 信息推送的精准性

3.4 舆论引导的即时性

3.5 品牌推广的创新性

第四章 微信传播的负效应分析

4.1 微信传播的低俗倾向

4.2 微信的麻醉和依赖作用

4.3 微信传播中流言的形成机制

第五章 微信传播的负效应控制对策

5.1 微信产品加强自身建设和监管力度

5.2 微信传受双方对自身传播和使用行为加以约束

5.3 相关部门加大监测力度提升部门功能

5.4 管理单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微信是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移动端互联网媒体,它基于移动网络终端平台的发展而兴起,呈现出跨网络、跨终端的特点,为人们带来了不同以往社交形式,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交往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移动端自媒体形式,在短短几年中吸引了数亿用户的使用,也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微信的传播机制与规律都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在提升社会交往效率、丰富人们生活方面起到了显著的影响。微信有着诸多传播优势,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很多问题的出现,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这一热潮,介绍微信背景及发展环境,分析微信的传播学特征,概括微信的传播模式,指出微信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带来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并积极探寻减少微信传播负效应的对策。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通过分析微信的功能、性质,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研究微信传播特征,重点研究微信在大众传播中的传播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微信的正、负效应和形成机制,并对负效应的控制对策进行探讨,包括从技术手段、政策手段如何对微信进行监管以及使用者如何对微信传播起到正面影响。第三部分总结全文,预测微信的发展方向并指出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

著录项

  • 作者

    赵晶;

  •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 学科 新闻传播学;传播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艳玲;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传播理论;
  • 关键词

    微信; 正负效应; 传播机制; 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