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科学计量视角的同行评议专家遴选问题研究
【6h】

基于科学计量视角的同行评议专家遴选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问题的提出

1.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2.1同行评议在科学评价实践中的界定

1.2.2国内文献述评

1.2.3国外文献述评

1.3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3.1研究思路及论文基本框架

1.3.2内容安排

1.4研究的理论依据

1.4.1引文分析法

1.4.2同引分析

1.4.3词频分析法

1.4.4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1.4.5社会网络分析

1.5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5.1准确判定评议专家学术范式,提供智能遴选系统理论可能

1.5.2准确判定专家擅长研究主题,提供专家学术研究佐证信息

1.5.3准确判定交叉学科相近领域,提供交叉领域热点研究主题

第二章同行评议专家遴选的理论基础

2.1科学共同体

2.1.1关于科学共同体的含义及理解

2.1.2“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2.1.3科学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2.2科学评价

2.2.1科学评价的概念界定

2.2.2科学评价的重要作用

2.2.3科学评价的基本功能——科研管理的支持工具

2.3同行评议

2.3.1同行评议——科学共同体内的科学评价

2.3.2同行评议的本质——科学共同体的民主决策

2.3.3科学评价中同行评议的增值效应

2.3.4同行评议的盲点——对革命性创新性理论的失效

2.4科学计量

2.4.1科学计量——科学共同体外的科学评价

2.4.2科学计量学在科学评价中的作用

2.4.3科学评价活动中科学计量指标的引入及其方法论原理

2.4.4基于科学计量指标的科研评价

第三章相同学术范式同行评议专家的选择问题

3.1跨学术范式的同行评议存在的问题

3.2科学结构中的多学术范式

3.2.1科学学派多理论纲领并存的原因

3.2.2科学学派及学术范式的特性

3.3找寻相同学术范式同行评议专家的意义

3.3.1将不同学术范式导致的同行评议误判率降至最低

3.3.2“非共识”和创新性项目评审专家意见分歧的判断依据

3.4解决方案:可视化著者同被引(ACA)技术

3.4.1著者同被引(ACA)的理论基础

3.4.2可视化著者同被引(ACA)方法

3.4.3可视化著者同被引(ACA)技术在描述科学结构方面的进展

3.4.4国外成熟的可视化著者同被引(ACA)技术——AuthorLink

3.5实例:利用可视化(ACA)技术辨别评议专家的学术范式

3.5.1数据来源的选定

3.5.2过程说明

3.5.3结果分析

3.6给同行评议专家遴选系统的启示

3.6.1准确判定同行评议专家的学术范式

3.6.2为同行评议专家遴选系统的智能遴选提供理论可能

3.7本章小结

3.7.1利用可视化ACA技术发现同行评议专家的学术范式

3.7.2科学评价研究需要可视化ACA技术

第四章科学评价中“小”同行专家的选择问题

4.1传统同行评议专家选择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4.2“小”同行评议专家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4.2.1具有相同的科学语境背景

4.2.2具有相同的科学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

4.3同行评议专家的科学语境背景

4.3.1语言学视角中的科学共同体

4.3.2科学的语境

4.3.3语境与科学共同体的特征

4.4解决方案:领域本体概念网

4.4.1本体及领域本体的界定

4.4.2领域本体的概念语义相似度计算

4.5实例:利用共词分析建立领域本体概念网辨别“小”同行专家

4.5.1共词分析原理

4.5.2实验目的

4.5.3数据来源的选定

4.5.4过程说明

4.5.5结果分析

4.6给同行评议专家遴选系统的启示

4.6.1准确判定同行评议专家擅长的研究领域和主题

4.6.2为同行评议专家推荐表的科研信息提供准确佐证资料

4.6.3为同行评议专家遴选系统的智能筛选提供科学合理的凭据

4.7本章小结

4.7.1科学语境是科学共同体的基础

4.7.2科学语境是选择真正同行的判断依据

第五章交叉学科同行评议专家的选择问题

5.1当前交叉学科同行评议的难点

5.2交叉学科的特有属性

5.2.1交叉学科研究是产生新领域新观念的主要途径

5.2.2交叉学科研究是产生原始创新的主要途径

5.3现代交叉学科的理论基础

5.3.1学科形成的五要素

5.3.2交叉学科结构模型

5.3.3交叉参量的解释

5.4交叉学科产生——科学共同体的互动

5.5解决方案:交叉融合的科学知识图谱

5.5.1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与由来

5.5.2科学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

5.6案例:利用科学知识图谱选择交叉学科同行评议专家

5.6.1数据源说明

5.6.2过程说明

5.6.4结果分析

5.7给同行评议专家遴选系统的启示

5.7.1能够准确判定交叉学科相近研究领域

5.7.2能够准确判定交叉学科热点研究主题

5.7.3能够准确判定交叉学科最合适的同行评议专家

5.8本章小结

5.8.1创新是科学共同体互动的结果

5.8.2利用科学知识图谱选择交叉学科同行评议专家

第六章基于科学贡献程度的同行评议专家的选择问题

6.1当前同行评议中评审专家科学贡献程度评定指标的局限

6.2解决方案:利用h指数选择贡献突出的同行评议专家

6.2.1 “h指数”及其相关指标的定义和数学原理

6.2.2 “h指数”及其相关指标的实际含义和现实意义

6.3 h指数对同行评议专家遴选的实际意义

6.4 “h指数”的客观评价及适用范围

6.4.1 “h指数”的客观评价

6.4.2 “h指数”的适用范围

6.5本章小结

第七章同行评议专家遴选系统模型构建问题

7.1同行评议专家的遴选基本标准

7.1.1同行评议专家的道德标准

7.1.2同行评议专家的学术标准

7.2基于科学计量的同行评议专家研究领域的准确判定

7.2.1传统同行评议专家研究领域的确定方式

7.2.2基于科学计量的同行评议专家研究领域的判定

7.3同行评议专家的评价指标

7.3.1同行评议专家基本指标

7.3.2同行评议专家个人素质指标

7.3.3同行评议专家评议工作业绩指标

7.4基于因子分析的同行评议专家遴选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

7.4.1因子分析方法和综合评价模型

7.4.2分析步骤

7.5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同行评议专家遴选系统模型

7.5.1同行评议专家遴选系统建设的原则

7.5.2同行评议专家遴选系统模型构想及其释意

7.6本章小结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8.1结论

8.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交叉学科同行评议专家信息的ISI格式转为Excel格式导入程序》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 谢

展开▼

摘要

科学评价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同行评议是目前国内外科学评价采用的主要方法,同行评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客观、公正地遴选优秀、创新的科研项目,只有高质量的同行评议专家才能准确判断被评价研究的内在质量。因此,同行评议专家的来源和遴选直接关系到同行评议结果的质量与公平性。 同行评议是科学评价的内部执行方式,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民主决策,而这种内部执行方式有其固有的不足和弊端,因而笔者从科学评价外部视角,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去选择同行评议专家,通过科学计量的动态分析,可以清晰地掌握同行评议专家的学术动向,并将同行评议自身的不足和弊端尽可能地最小化,由此从科学计量学的视角来研究同行评议专家遴选问题并建立遴选系统的模型。 本文从科学计量学的视角对同行评议专家遴选的五个基本问题做出了解答。第一,针对学术背景和学术范式会影响评审专家评议意见的问题,提出利用可视化著者同被引(ACA)技术选择相同学术范式的同行评议专家,便于科研管理者掌握学科领域的宏观情况,为专家的选择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凭据。第二,针对“小”同行专家的选择问题,运用共词分析来判断科学语境的差异选择真正的同行专家,将科学语言、主题概念等词汇的使用情况作为判断是否是真正同行的标准和依据。第三,针对交叉领域同行评议专家的选择问题,提出运用科学知识图谱选择评审专家,为科研管理者把握交叉学科发展方向、规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交叉学科热点研究的主题信息。第四,针对同行评议结果的权威性的问题,提出运用h指数选择科学贡献程度比较大的同行评议专家,帮助科研管理者准确评价和选择科学共同体中真正具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作为同行评议专家,以突显同行评议的学术权威性。第五,针对同行评议专家遴选系统的设计问题,构建了基于科学计量学视角的同行评议专家自动遴选系统的概念模型,设置了专家系统指标体系和筛选原则,为建立无人为干扰的同行评议专家的自动遴选系统提供了理论模型。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有:(1)针对学术背景和学术范式会影响评审专家评议意见的问题,提出运用可视化著者同被引(ACA)技术选择相同学术范式的同行评议专家,为同行评议专家遴选系统智能遴选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2)针对“小”同行专家的选择问题,运用科学计量学的共词分析方法可以准确判定同行评议专家所擅长的研究领域和主题,同时可以为同行评议专家推荐表的科研信息提供准确的佐证资料,并为同行评议专家遴选系统智能筛选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凭据。(3)针对交叉领域同行评议专家的选择问题,运用科学计量学的科学知识图谱准确判定交叉学科相近研究领域,及其交叉学科热点研究主题,根据交叉学科相近研究领域和热点研究主题作为线索,寻找合适的交叉学科同行评议专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