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人的非言语交际——以革命时代题材作品为主要材料的分析
【6h】

中国人的非言语交际——以革命时代题材作品为主要材料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符号”与“非言语交际”

第一节何谓“符号”?

第二节“符号”的“本义”(denotation)和“内涵意义”(connotation)

第三节何谓“非言语交际”?

第四节“内涵意义”和“象征”的关系

第五节“社会性的语境”和“东西”、“事物”的“内涵意义”

第六节中日两国关于“中国人的非言语交际”的先行研究

第三章“东西”所表示的象征意义——“人”的分类方法

第一节关于现代中国小说中“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命名

3.1.1前言

3.1.2姓·名

3.1.3外号

3.1.4小结

第二节“面部”的形状特征决定人的“性格”

3.2.1前言

3.2.2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和脸型等符号的意思

3.2.3小结

第三节身体特征:“大手”是谁的

3.3.1什么是“阶级性身体”?

3.3.2“革命”和“手”

3.3.3“大手”应该是属于谁的?

3.3.4小结——身体化了的“革命”

第四节随身物品:“扁担”和“文明棍”

3.4.1前言

3.4.2表现“随身物品”的东西

3.4.3“扁担”——贫下中农的象征

3.4.4“文明棍儿”——“老爷”的象征

3.4.5小结

第四章“事情”的象征意义

第一节“体态语”和“感情”

4.1.1前言

4.1.2具有感情代码的“非言语交际表现”的事实(一)

4.1.2具有感情代码的“非言语交际表现”的事实(二)

4.1.3小结

第二节“身体行为”和“革命”

4.2.1“肩膀”和“背”的典型性动作

4.2.2“手”和“脚”的典型性动作

4.2.3小结

第三节中国人的爱情表现—中国人说“我爱你。”吗?

4.3.1前言

4.3.2最直接的“爱情表达方式”:“我爱你。”

4.3.3间接的“爱情表白”:“我明白”、“我想你”、“我随你”和“我喜欢你”

4.3.4从“非言语交际”中解读间接的暗示性的“爱情表白”——以电影为例

4.3.5革命者的私信

4.3.6小结

第五章“老人”的典型任务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关于“老”

第三节中国人眼中的“老人”像——从“皱纹”开始

第四节“老人”的社会作用——以“革命小说”为例

第五节小结——现代中国年轻人对“老”及“老人”的意识

第六章新、旧社会对人的认识方法之差异——《儒林外史》与“革命小说”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关于《儒林外史》中的人物,特别是对“文人/秀才”的初次描写”

6.2.1“方巾”,“帽子”的社会性代码

6.2.2用“方巾”欺骗身份

6.2.3关于文人的“面部”——“方面大耳”

6.2.4革命小说中出现的“帽子”

6.2.5小结

第七章从“连环画”中读解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连环画”中出现的代码

第三节关于“连环画”

7.3.1“连环画”——曾是“革命教育”的工具书

7.3.2“连环画”中的登场人物——“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

7.3.3从“连环画”中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太阳”、“向日葵”、“天安门”

第四节“连环画”中“赤脚”的“内涵意义”

7.4.1前言

7.4.2旧社会所见到的“赤脚”

7.4.3新中国所见到的“赤脚”

7.4.4“赤脚阶级”与“穿鞋阶级”

7.4.5小结

第五节“连环画”中表现出的对“东西”的印象

7.5.1“兆头”的文化传统形象——“南瓜”、“公鸡”、“蜘蛛网”、“雨伞”“镜子”

7.5.2“小道具”

第六节连环画中登场的“日本人”

7.6.1“日本人”的容貌

7.6.2小结

第八章“相术”和文学——“面相”的时代性

第一节“相术”与“符号学”

第二节“人物描写”与“相术

第三节相术的言论给予文学作品的影响

8.3.1革命主人公的“面相”

8.3.2两种“面相”的对比

第四节小结

第九章中国人和日本人如何认识“人”

第一节取舍人的方法:“脸”文化与“名片”文化

9.1.1前言

9.1.2.传说故事中所描写的第一次出场的“人物”

9.1.3“容貌”所具有的内涵意义(connotation)

9.1.4关于中国人对“容貌”的在意与执着

9.1.5从“名片”上所写的内容来判断“人”

9.1.6小结

第二节从日文中译所见到的“非言语交际表现”之比较——“异文化理解”的一种方法

9.2.1前言

9.2.2“非言语交际”原文之中日比较

9.2.3“非言语交际”的代码“强弱”——代结语

第十章中国人、日本人、英美人的“非言语交际”之初步比较

第一节日本人、中国人、英美人“蹲”的“内涵意义(connotation)”

10.1.1前言

10.1.2日本人:“累了、蹲在路边”

10.1.3中国人什么样的情况下“蹲”呢?

10.1.4英美人“蹲”表示的意思

10.1.5小结

第二节从日本人、中国人、英美人看“疲劳”一词的体态语语汇化与作 为“文化性动作”的“捶”和“揉”

10.2.1 何谓“疲劳”?

10.2.2日本人与“肩膀酸疼”

10.2.3“捶肩膀”的日本人与“捶腰/腿”的中国人

10.2.4“脖子上感到疲劳”的英美人

10.2.5小结

第十一章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主要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对“中国人的非言语交际”进行了分析研究。 第一章为(绪论),以“符号学”的“内涵意义”(connotation)的观点来记述《中国人的非言语交际》,还对“中国人的非言语交际”的研究方法和前人的研究进行了论述。 第二章从“‘符号’用以表达意思”的角度,探讨了“非言语交际”也属于一种“符号”这一命题。第一节,论述了“传达”的构成;第二节从“符号”中的“本义”(denotation)和“内涵意义”(cormotation),这一角度,考察了所谓“符号”即由“符号表现”和“符号内容”构成,进而由两者结合而形成“代码”(code),特别是“内涵意义”,由“文化”来决定这一视点,探讨了在异文化社会中,产生出的不同的“内涵意义”现象;第三节,关于何谓“非言语交际”问题,以法国语言学家Pierre Guiraud的理论为依据,对本论文的“非言语交际”的范围进行了探讨;第四节,关于“内涵意义”与“象征”的关系,指出“非言语交际”表现出的“象征”是表达感情的“感化式的用法”;第五节,关于“社会性逻辑关系”与“东西”、“事物”的“内涵意义”,探讨了即便在同一种文化里,由于“社会性的语境”的变化,“东西”或“事物(行为)”的“内涵意义”也会相应有所不同这一问题;第六节简要叙述了日本、中国关于“中国人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历史。 第三章第一节论述了“姓名”作为一种符号,在“革命”的语境里具有什么样的涵义这一问题。第二节,论述了“面部”在“革命”的语境里作为一种符号,具有什么样的涵义这一问题。第三节,就文学作品中的“大手”,一定是“劳动者”或“农民”的手,而不是“反革命分子”的手,这一具有“阶级性身体”的现象展开了讨论。并指出了具有代码式的“革命领导人”的典型的“身体特征”。第四节探讨的是在以旧社会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中,通过对人物所持有的“扁担”或“文明棍”这些“道具”(“表示义”)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所属“阶级”、“集团”(“内涵意义”)的“社会性”。 第四章第一节用例句分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时难以理解的部分,即辞典里几乎没有收录的“体态语”与其表达情感的含意(即“内涵意义”)。第二节,关于“肩”、“背”、“手”、“脚”的典型动作,指出语言表现中某些特定的“身体部位”如“肩”、“背”、“手”、“脚”以及它们固有的动作由于所谓的“革命”行为而被象征化了。第三节,.通过电影和“革命小说”,考察了中国人的“爱情表现”,即“向对方表达爱情”行为(“符号表现”)的“符号内容”(内涵意义)以及两者的“代码”。 第五章考察了中国人对“老人”有什么样的期待,以及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即“人民文学”中描写的“理想老人”对社会所起到的作用等。 第六章对中国的“旧式白话小说”《儒林外史》与“革命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进行了比较,把代表典型的新社会的“革命小说”中对“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