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6h】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视角与目标

1.2.1 研究视角

1.2.2 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点

1.4.1 研究成果综述

1.4.2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总体特征

1.4.3 研究的理论基点

第五节 文章的主体框架

1.5.1 文章的结构

1.5.2 文章主要观点

第二章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实践难题

第一节 农村养老保险现存问题

2.1.1 老龄人口存量、增量问题日益严重

2.1.2 家庭养老区域间差异凸显

2.1.3 基金管理不规范、不完善

2.1.4 机构管理费用入不敷出

2.1.5 城乡制度衔接难度大

2.1.6 多种保险形式并存,局面混乱

第二节 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违规操作现象

2.2.1 保险对象中的违规操作

2.2.2 保险基金筹集与管理使用中的违规操作

第三节 国际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2.3.1 发展中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的基本构架与基本走向

2.3.2 经济转型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2.3.3 国际农村养老保险模式选择对我国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微效”成因

第一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固有缺陷

3.1.1 《基本方案》的特点

3.1.2 《基本方案》的制度缺陷

第二节 农村养老保险困境成因的个案研究

3.2.1 周宁县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3.2.2 困境成因

第三节 “政策微效”的客观制约因素

3.3.1 经济制约因素

3.3.2 政治制约因素

3.3.3 农村人口环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

第一节 我国农村现行的养老模式

4.1.1 家庭养老

4.1.2 土地养老

4.1.3 社区养老

4.1.4 农村社会养老

第二节 相悖的农村养老模式选择

4.2.1 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还是“逐步弱化其养老功能”?

4.2.2 “土地换保障”、“实物换保障”和“住房换保障”

4.2.3 “三结合保障”

第三节 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4.3.1 农村养老保障需求的迅速增长

4.3.2 家庭裂变及对老年人的冲击

4.3.3 家庭观和老年价值观发生冲突

第四节 农村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

4.4.1 家庭养老仍是主导模式

4.4.2 “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

4.4.3 农村养老模式变迁的动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定位

第一节 政府责任

5.1.1 政府责任体现

5.1.2 “二元主导型”政府责任模式

5.1.3 政府责任的合理界限

第二节 个人责任

5.2.1 养老保险具有明显的“私人特征”

5.2.2 生命周期内的“个人保险”性质

第三节 国家(政府)与个人共同构成养老责任主体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

第一节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难题

6.1.1 保费筹集原则与参加自愿原则相矛盾

6.1.2 养老基金互济性差

6.1.3 社会养老缺乏充足可靠的资金保障

6.1.4 保费投资形式单一,缺乏增值的有效途径

第二节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主要途径

6.2.1 各级财政给予补贴

6.2.2 个人或家庭的缴纳

6.2.3 基金保值增值

6.2.4 税收

6.2.5 土地资本化

6.2.6 外出务工人员是贫困地区的主要个人责任主体

第三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难的根本原因

6.3.1 农民增收困难与集体补助缺失

6.3.2 制度上的不稳定性

6.3.3 保障水平低,缺乏社会互济性

第四节 建立“市场化管理、专家理财”的基金营运模式

6.4.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营运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6.4.2 国外养老保险基金的营运模式

6.4.3 养老基金营运的具体形式

6.4.4 “市场化管理,专家理财”基金管理营运模式

第五节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管理

6.5.1 养老金享受者的资格确定

6.5.2 物价指数化调整机制

6.5.3 养老金支付方式

第六节 账户功能的创新性安排

6.6.1 变“消费性”功能为“投资性”和“融资性”功能

6.6.2 弹性双账户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民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与设计

第一节 我国农民的群体分化

7.1.1 种养农民(纯农民)

7.1.2 城市农民工

7.1.3 失地农民

7.1.4 乡镇企业职工

7.1.5 经营型农民

第二节 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选择的分歧

7.2.1 模式选择的分歧

7.2.2 政策规定的“进城”特性

7.2.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规定有别

第三节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运作的困境及其理论诠释

7.3.1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

7.3.2 制度困境的理论辨析

7.3.3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障碍因素

第四节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新构想

7.4.1 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单独立法

7.4.2 建立跨省区转移、统筹账户的全国统筹机制

7.4.3 深化改革户籍制度

7.4.4 改革土地制度

7.4.5 合理设计弹性养老保险制度

第五节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现存问题

7.5.1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模式的歧义选择

7.5.2 失地农民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7.5.3 制度缺陷是问题的根源

第六节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求解

7.6.1 “土地换保障”

7.6.2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构想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第一节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养老问题

8.1.1 失去了家庭养老的微观人口基础

8.1.2 子女数量——质量替代机制尚未形成

8.1.3 面临着更大的子女赡养风险

8.1.4 空巢家庭出现的概率更大

8.1.5 规模收益上没有优势

8.1.6 分享社区公共资源处于劣势

8.1.7 养老储蓄能力弱

第二节 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的理论综述

8.2.1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的提出

8.2.2 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的性质

8.2.3 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的运行概况

8.2.4 计划生育养老保险的基金筹集

8.2.5 “奖励扶持”计划生育户的若干政策

第三节 计划生育养老保障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8.3.1 计划生育需要通过养老保障实现人们生育观的转交和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利益补偿

8.3.2 养老保障需要通过计划生育实现自身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8.3.3 计划生育养老保障与整个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关系

8.3.4 农村养老保障在传统计划生育政策中的缺失

第四节 计划生育夫妇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8.4.1 社会养老保障权利

8.4.2 对社会成本予以补偿

8.4.3 社会养老保障势在必行

第五节 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的实践模式

8.5.1 地方模式的分类

8.5.2 经济保障方式的分类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构建非均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第一节 分地区推进、分人群实施

9.1.1 基本思路

9.1.2 分群体实施

9.1.3 分地区推进

9.1.4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9.1.5 保障形式和补偿保障模式的创新

9.1.6 加快解决重点人群的养老保障问题

第二节 坚持三方共同负担的筹资模式

9.2.1 三方共同负担的筹资模式

9.2.2 现行政策的微调

第三节 “多变”的账户制度

9.3.1 养老账户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9.3.2 突破与身份挂钩的账户制度

9.3.3 保费的缴纳应具有弹性

第四节 养老模式的新探索

9.4.1 实物换保障

9.4.2 “产品换保障”

9.4.3 土地换保障:土地制度与经济因素的互补

9.4.4 再造土地的保障能力

9.4.5 家庭养老优势的充分发挥

第五节 坚持走以市场为主导机制的城市化道路

9.5.1 “城市化”功效

9.5.2 走以市场为主导机制的城市化道路

9.5.3 积极引导人口的梯度转移

第六节 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有机衔接

9.6.1 “三维”式思路

9.6.2 分阶段逐步完善

9.6.3 城乡养老保险体制的融合

第七节 优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环境

9.7.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标制度的特征

9.7.2 “我国总体上具备了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

9.7.3 农村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具有更大空间

9.7.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环境优化的对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目前,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对之保障的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却显“苍白”。政府责任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缺失”,养老金筹集困难,养老金基金增值难以保证,农民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选择模糊,制度本身漏洞明显,社会公平度不够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未“相机”衔接与融合等诸多棘手的难题摆在我们面前。它们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症结所在。本文正是通过对这些现存问题的具体分析,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与对策,为农村养老保险走出困境、进入良性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
  本文在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概括介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理论研究的争论与分歧,明确指出农村养老保险的实践难题。以这些争论与难题为切入点、研究的逻辑起点,并以此为主脉络,构建文章内在逻辑性的框架。
  根据我国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情形,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微效”、养老基金筹集与增值困难、养老保险中责任定位模糊、当前农村养老模式难以选择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对农民工、失地农民、计划生育家庭等“特殊群体”的制度“归口”做客观分析,并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进行制度求解。
  在客观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现行制度的缺陷,对“政策微效”成因进行辨析的同时,强调指出,虽然面临着“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家庭结构和规模变化等一系列的挑战,但现阶段的客观情形决定,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将“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和“社会养老”模式有机结合将是理性的选择;鉴于养老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鉴于政府的使命之一就是“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政府介入养老领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并在此领域中居于主导、主体地位。同时,技术手段、经济成本上的“排他性”和消费上的稀缺性决定,养老保险本身又具有明显的“私人特征”。因此,个人承担自己的养老责任,是任何理性个人的自发意识和自发行为,不需任何的外力激励或强制。未来的农村养老保障,既不是国家保障,也不是家庭保障,而应该是以国家(政府)、个人为责任主体,国家主导的社会化保障模式;随着农民群体的不断“分化”与“细化”,“多变”的农民就需要“多变的账户”。而且还必须对养老基金账户进行创新性的安排;坚持“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的筹资方式,以个人账户为主;通过管理程序的科学设置,防止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以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对新形势下产生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失地农民及计划生育家庭(另一层意义的“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做出客观分析和制度构建。对于农民工而言,诸多因素的限制,使他们不宜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平等地获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养老保险又很困难,合理设计“第三条道路”才是较为理性的选择。要想从根本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换保障”。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失地农民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城镇养老保险体系过渡;以健全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养老保险为突破口,逐步在农村全面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是计生系统进一步改进计划生育工作的历史机遇。
  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现存问题进行多方面分析后,根据“根据区域差异和农村劳动力分布状况,分层分类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养老问题”的基本思路,遵循“低水平、广覆盖、可持续、强制性”的原则,建立多层次、分类、分群管理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基金统筹层次,保证基金保值增值;解决好城市化这个关键性问题;做好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的“三维”式衔接,最终建立切实可行、非均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总体说来,全文的主要观点包括:
  一是应根据区域差异和农村劳动力分布状况,分层分类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构建非均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二是“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是当代农村养老模式的现实选择;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政府的“介入”与推动是农村养老模式变迁的“内生”与“外在”动力;“土地换保障”、“产品换保障”、“实物换保障”制度的构建,多种养老资源并重,为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是个人或家庭的缴纳,特别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代际“替缴”与“株连”,是筹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途径。虽然强制性明显,实际做起来也有些不近人情,但却有着较高的实际价值;贫困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个人责任方面,将外出务工人员锁定为主要目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措施;“市场化管理、专家理财”是值得一试的基金营运模式;面对“多变”的农民,应建立符合“多变”农民特性的“多变账户”;
  四是“第三条道路”、是适合城市农民工和特征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土地换保障”是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制度保证;
  五是未来的养老保障,既不是国家保障,也不是家庭保障,而应该是以个人为责任主体、以个人为单位的国家帮助的社会化的保障模式;
  六是从“二元”到‘三维’的有机衔接,将有利于我国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融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