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萧一山史学研究
【6h】

萧一山史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一 学术回顾

二 论文基本结构与内容

三 论文创新点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知人论世,述其生平

第一节 学术人生

第二节 教育、政治人生

一 教育人生

二 政治人生

第三章 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释

第一节 学术背景与史料活动

一 学术背景

二 史料活动及其成果概览

第二节 史料工作的成就与不足

一 主要成就

二 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治学精神与史料考证方法

一 治学精神

二 史料考证方法

第四节 史料考证的特色

第四章 《清代通史》为代表的主要史学著作

第一节 《清代通史》

一 《清代通史》的成书背景

二 《清代通史》的基本特点

三 《清代通史》的史论

四 《清代通史》的评价

第二节 《清史大纲》

一 《清史大纲》的内容体系

二 《清史大纲》的“名”、“实”之辨

三 《清史大纲》与《清史探微》的比较

第三节 《曾国藩传》及其它历史著述

一 《曾国藩传》的主要特点

二 《清代东北之屯垦与移民》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 《清史》的变化及其“微意”

四 其它历史著述

第五章 萧一山与中国文化史研究

第一节 确立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一 中庸之“诚”可兼“心物”

二 中庸哲学合于辩证法

第二节 探讨中庸文化的特质及其蜕变

一 推断中庸文化基本精神

二 “十厄论与中庸文化变质

第三节 中国国民性及其变迁

一 “和平”、“宽大”与“知足”

二 “怯懦”、“自私”和“愚昧”

三 萧一山国民性研究的特点和意义

第四节 寻求文化复兴之路

一 建立“新民族哲学——奠定近代国家的精神基础

二 引进科学——奠定近代国家的物质基础

三 萧一山文化史研究的特点和意义

第六章 萧一山的史学思想

第一节 “经世之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 学术潮流与经世思想的提出

二 经世学的理论体系

三 萧氏学术可称“经世之学”

第二节 历史编纂学思想

一 史学著作的内容

二 史学著作的体裁体例

三 史学著作的审美

第七章 萧一山的历史观

第一节 民族革命史观

一 民族革命史观形成的背景与原因

二 民族革命史观形成的过程

三 民族革命史观的内容体系

四 民族革命史观的评价

第二节 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人物评价

一 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 历史人物的评价

第八章 萧一山学术体系、学术渊源与学术地位

第一节 萧一山的学术体系

第二节 萧一山的学术渊源

第三节 萧一山的学术地位

一 萧一山的“孤独”

二 学术界的“彗星”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萧一山是20世纪20至40年代很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不仅在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释、清史研究、文化史研究诸领域成绩突出,史学思想之丰富、历史观之深刻亦不逊色于同时代许多史家。因此,系统研究其学术成果及学术思想,对认识近代史学发展的多元性、丰富近代史学史研究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方面。萧一山一生出版《太平天国丛书第一集》、《太平天国诏谕》、《太平天国书翰》、《近代秘密社会史料》等史料学著作四部,曾被誉为太平天国史料第一人。虽然存在某些失误,但成就已远远超出刘复、程演生等学界前辈,其中体现的大胆怀疑与阙疑存异精神与正宗的史料派学者并无二致。
   清史著述方面。《清代通史》在体裁体例、史料来源、历史观等诸多方面开创了清史研究的新局面;《清史大纲》以民族革命史观贯穿始终,虽然“革命意味过重”,但它创立了一种全新的近代史解释模式;《曾国藩传》详于曾氏学术而略其事功,其中寄托了萧一山立功、立德、立言的人生理想;《清史》系就《清史大纲》改编而成,调整去取之间时刻体现出作者的“匠心微意”。
   文化史研究方面。萧一山的文化史研究视角独特,他通过中庸哲学和现代辩证法的比对确认传统文化的优越地位,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中庸文化、中国国民性演变、传统文化出路等问题的探索。虽然对辩证法理解不够深入,但萧一山确实把握了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并在经世精神的推动下,实现了极端保守和激进西化两种文化观的奇妙统一。
   史学思想方面。萧一山赋予“经世”以现代意义,并将其作为自己毕生治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他史学思想的灵魂。即便在距离现实最远的史料学领域,经世思想仍然有十分鲜明的体现。《清代通史》以章节体为框架,吸收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体的写法,体现出他对史书体裁的独到见解。详近略远、“政治、经济、文化均衡铨叙”、关注下层社会也是萧一山时刻遵循的史书编撰原则。史学著作审美更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历史观方面。民族革命史观的最终目的是论证三民主义的合理性。它不能合理解释经济、文化的演进过程,并排斥了天地会、太平天国以外的农民运动。但其中并不包含民族歧视的成分,对丰富近代史研究亦有不可否认的学术意义。英雄史观虽不为我们所认同,但他对这一史观的宣扬隐含着敦促“英雄们”担负起抗战救国责任的现实要求。一分为二的历史人物评价方法、“大圈”、“小圈”理论等同样能够体现萧氏的卓识。
   萧氏学术是在“经世”思想的推动下,从“论史求真”开始,经由“拟经纶大法”,最后到达社会现实的学术体系,当可称之为“经世之学”。他的学术思想受到孙中山、蔡元培、梁启超、曾国藩的较大影响,同时广泛了吸收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其学术地位可用“孤独的学界彗星”概括:言其孤独,是因为他的不少学术思想与学界主潮相悖;言其为“彗星”,是因为其成就虽然一时间光芒四射,但学术生命过于短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