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
【6h】

我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外文献回顾

1.2.1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

1.2.2 心理咨询师的个人经历

1.2.3 已有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第三节 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

1.3.1 需要理论(Need Theory)

1.3.2 社会学习理论

1.3.3 “利他源自苦难”(altruism born of suffering)模型

1.3.4 依恋理论

第二章 前期研究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探索性研究

第二节 “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影响因素”(IBT)问卷的初步修订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2.3 研究结果

2.2.4 讨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对象

2.3.3 研究工具

2.3.4 研究框架

第三章 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的职业动机研究

第一节 研究Ⅰ: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的职业动机研究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3 研究结果

3.1.4 讨论

3.1.5 小结

第二节 研究Ⅱ:心理学专业学生与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动机比较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2.4 讨论

3.2.5 小结

第三节 总结

第四章 从业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

第一节 研究Ⅲ:从业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3 研究结果

4.1.4 讨论

4.1.5 小结

第二节 研究Ⅳ:从业心理咨询师与工程技术人员、教师的职业动机比较

4.2.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3 研究结果

4.2.4 讨论

4.2.5 小结

第三节 总结

第五章 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与从业心理咨询师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研究Ⅴ: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与从业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比较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5.1.3 研究结果

5.1.4 讨论

5.1.5 小结

第二节 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选择

6.1.1 内外力的共同作用

6.1.2 负面经历

6.1.3 依恋扮演的角色

6.1.4 独特因素和共同因素

6.1.5 职业选择的两阶段模型

第二节 遗留的困惑——经历的挫折更多还是更加敏感?

6.2.1 观点一:他们经历了更多的挫折

6.2.2 观点二:他们更加敏感

6.2.3 观点三:来自心理咨询师自己的观点——“我们更加敏感”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6.3.1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2 本研究之不足

第四节 对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教育培训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二十一世纪最初的十年是中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飞速发展的十年,不论是在专业化还是职业化的道路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心理咨询师便是这期间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职业队伍,并逐渐成为中国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的生力军。与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学界对从业人员了解的滞后,尤其是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职业动机,更是鲜有关注。
  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国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的生力军--心理咨询师为研究对象,围绕其职业动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首先采用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心理咨询师的从业动机和个人经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以此作为修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