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性观、自我隐藏和心理求助方式的关系——以共享内隐论为基础
【6h】

人性观、自我隐藏和心理求助方式的关系——以共享内隐论为基础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两种现象引发的思考

1.1.1 心理疾病患者为何不求助

1.1.2 心理咨询行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求助行为

1.2.1 跨文化研究结果

1.2.2 中国人心理求助行为的特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

2.1.1 求助者个人因素

2.1.2 社会文化因素

2.1.3 与咨询师有关的因素

2.1.4 对既往研究的总结和评论

2.1.5 本研究的着眼点

第二节 理论基础

2.2.1 “内隐”一词的概念澄清

2.2.2 共享内隐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和总体思路

第一节 变量的选择和操作化

3.1.1 变量的选择

3.1.2 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总体思路

第四章 研究一:人性观的内隐结构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测验程序

第三节 结果

4.3.1 各词的联想强度

4.3.2 对高频词的内容分析结果

第四节 讨论

4.4.1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

4.4.2 人性的外在评价标准

4.4.3 “理性”与人性的关系

4.4.4 人性观的三个维度

第五章 研究二:求助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人性观问卷的初步编制

5.1.1 材料选择

5.1.2 形成初始问卷

5.1.3 预调查

第二节 人性观、自我隐藏与求助方式的关系

5.2.1 研究工具

5.2.2 被试

5.2.3 统计方法和工具

5.2.4 研究结果

5.2.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共享内隐论是人们在社会共同生活中衍生出来的集体知识,是构成文化的社会表征,影响着个体的思想行为。本研究以共享内隐论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为指导,考察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植根于文化层面的人性观,与处在思维和行动核心的自我,以及外显的求助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自由联想测验确定人性的内隐结构,根据对词语的分类结果,选取与人性有关的俗谚编制人性观量表,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人性的善良性、复杂性、固定性和差异性四个维度,结合自我隐藏量表和求助行为量表,以天津三所高校大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变量得分具有人口学差异;与专业求助意愿相比,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意愿更强;人性观和自我隐藏对专业求助意愿和自我成长意愿均有预测作用,并能预测求助偏好;人性观可以直接影响求助方式,也可以通过自我隐藏间接影响求助方式。结论:人性观直接或通过自我隐藏间接影响求助方式。共识性知识和信念可作为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