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现代汉语方位对举框式结构“前X后Y”研究
【6h】

现代汉语方位对举框式结构“前X后Y”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缘由与理论基础

1.2研究对象的界定

1.3研究现状及不足

1.4研究理论与方法

1.5语料来源和使用情况

第二章“X、Y”为名词时的句法结构及语义特点

2.1“前N后N”格式的内部构成

2.2“前N后N”的格式义

2.3“前N后N”的句法功能

2.4“前N1后N2”与“N1前N2后”的比较

2.5 小结

第三章 “X、Y”为动词时的构成及句法语义特点

3.1“前V后V”格式的内部构成

3.2 “前V后V”格式义

3.3“前V后V”的句法功能

3.4“前V1后V2”与“V1前V2后”的比较

3.5小结

第四章“前X后Y”的认知和语用解释

4.1 “前X后Y”的认知阐释

4.2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本文选择方位对举框式结构“前X后Y”作为研究对象,这种结构下的成语、类固定短语、自由短语以及一些结构松散的句子数量较多,内部差异较大,在口语、书面语中出现频率较高。本文集中分析四字格形式。
  “前X后Y”格式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本文探讨了该格式在这三个平面上的特点,并参考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相关的解释。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相关问题研究现状,以及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方法、语料来源等。
  第二章详细考察了格式中可变项同为名词时的结构特点,可变项之间的关系,及该格式对名词的选择限制。并归纳出其格式义,当“前、后”表示空间义时,格式表示“以名词为参照物的空间方位范围”,另外“前、后”表示空间义时,有些词语进入格式表示“由在名词前在名词后引申出的一种状态”,另外考察了格式的句法功能。
  第三章详细考察了可变项同为动词的结构特点,可变项之间的关系,以及该格式对动词的选择限制,从格式义上看,“前、后”表空间义时,进入格式中的动词为可反复自主动作动词,并且当可变项互为同义词时,格式表示动作行为在空间上的周遍义;“前、后”表时间义时,进入其中的词大部分为可反复心理动词,格式义为“动作持续或反复进行”,另外考察了格式的句法功能。
  第四章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对“前X后Y”从认知方面的认知动因和认知机制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解释,语用方面从语用动因和语用功能进行描写,格式的语用动因在于: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语言的类推机制。语用功能方面“前X后Y”格式常用语言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评价与判断,体现其主观感受及价值判断,带有积极的、中性的或消极的评价意义。
  第五章是对本论文全文工作的总结,指出本文的研究成果和创新之处、不足之处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