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成渝经济区建设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6h】

成渝经济区建设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小结

1.3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文章结构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

2.1.2 农村剩余劳动力

2.1.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分析

2.2.1 由于产业发展的不同而带来的收入差异

2.2.2 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2.2.3 农村改革的二次飞跃

2.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2.3.1 “不离土不离乡”模式

2.3.2 “离土不离乡”模式

2.3.3 “离土又离乡”模式

2.3.4 “离乡不离土”模式

第3章 成渝经济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

3.1 成渝经济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估算

3.2 成渝经济区剩余劳动力及其流动特征

3.2.1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构成

3.2.2 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

3.2.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量及构成

3.2.4 外出转移劳动力的从业特征

3.2.5 转移方式的自发性

3.2.6 转移就业的兼业性

3.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

3.3.1 积极影响

3.3.2 消积影响

第4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阻碍因素

4.1 政策问题

4.1.1 户籍制度

4.1.2 土地制度

4.1.3 社会保障制度

4.2 成渝经济区城乡建设情况

4.2.1 成渝经济区城市建设

4.2.2 缺乏完备的劳动力市场

4.2.4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3 农民自身的素质

4.3.1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4.3.2 文化素质较低

4.3.3 缺乏职业技能

4.4 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

4.4.1 留守老人问题

4.4.2 留守儿童问题

第5章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法

5.1 政府方面的宏观调控

5.1.1 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

5.1.2 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5.1.3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5.2 经济区自身的建设

5.2.1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5.2.2 加快小城镇建设

5.2.3 完善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5.2.4 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5.3 农民、农业自身的改善

5.3.1 提高农民素质

5.3.2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

5.4 关爱留守儿童与老人

5.5 开展国外劳务输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所研究的成渝经济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区,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很多方面与我国的国情都十分相似。而且成渝地区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所以对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成渝经济区农村人口多、耕地少,富余的劳动力于是转向非农产业部门寻找出路。但是这些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的过程中,由于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缺少职业技能,导致他们的就业范围狭窄;而且与我国二元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民进城之后在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另外,经济区城市化水平低下、城乡劳动力市场不够完善等因素都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和异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可以支援经济建设,但是如果劳动力过多地滞留在农村,资源配置得不到优化,就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改善,统筹城乡便无从谈起,进而会影响成渝经济区整体建设。所以针对成渝经济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和阻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本文在参考国外先进理论模式和浏览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依靠几种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即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加快城市化建设、发展小城镇、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开展向国外的劳务输出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从而加快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建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