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个体化、亲属关系与老年人精神赡养研究
【6h】

个体化、亲属关系与老年人精神赡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理论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个体化

2.1.2 亲属关系

2.1.3 独立性夫妻关系

2.1.4 实践性亲属关系

2.1.5 选择性家庭关系

2.1.6 精神赡养

2.2 个体化理论与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2.2.1 个体化理论

2.2.2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进程

2.2.3 亲属关系研究中的个体化趋势

第3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的主要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内容

3.2.1 研究主要目标

3.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2.3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的可行性

第4章 张满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田野调查

4.1 独立性夫妻关系与老年人精神赡养

4.2 实践性亲属关系与老年人精神赡养

4.3 选择性家庭关系与老年人精神赡养

第5章 解决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对策建议

5.1 年轻夫妻与父母的生活“分而不离”

5.2 老年人从“受体角色”转为“主体角色”

5.3 从依“孝道”敬老转变为依“价值”敬老

5.4 通过“熟人社会”的“有机团结”关爱老年人

5.5 以稳定的制度环境保障脱离传统结构的老年人生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以家庭为核心,建立在血缘或婚姻基础上的亲属关系作为老年人获得精神赡养的重要渠道,发挥着其他养老支持形式无可替代的作用。纵观中国家庭发展史,近几十年,随着流动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兴起,中国的亲属关系也正在变得松散和不稳定,个人失去了传统的来自于家庭、宗族等关系网络的支持,有必要去思考这些亲属关系的个体化趋势对老年人精神赡养造成了什么影响以及如何在个体化进程中降低老年人晚年精神赡养不稳定的风险。
  笔者在对聊城市斗虎屯镇张满村家庭关系与老年人精神赡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深入访谈、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笔者首先对学术界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为个体化与亲属关系,以及亲属关系与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寻求理论支持,然后通过对张满村进行田野调查,获得相关数据,并通过访谈和参与观察形成研究个案,进行案例分析,从而论证农村亲属关系的个体化发展趋势及其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影响。
  本研究在理清农村亲属关系的发展状况后,发现在当代社会中,那些在传统社会中受到性别、家庭、宗族等结构性力量束缚的个体越来越活跃,以家庭为核心的亲属关系也变得更有独立性、实践性和选择性。年轻的夫妻关系取代亲子关系成为家庭中的主轴关系,亲属关系的远近也不再是依血缘关系而注定不变的,自由选择伴侣成为了一种原则,这些变化都是农村中亲属关系个体化的表现,与此同时,习惯了传统的老年人在亲属关系个体化变迁中失去了传统的权威与地位,他们来自于亲属关系的精神赡养也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这种亲属关系的个体化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着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更加依赖于对制度、政策的信任,并朝着能够发扬和保持老年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的精神赡养模式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