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混杂现状的研究
【6h】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混杂现状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衰退与混杂

1.1.1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的变化

1.1.2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资源严重衰退

1.1.3中华绒螯蟹水系品种间的混杂

第二节绒螯蟹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2.1形态学研究

1.2.2遗传学研究

1.2.3育种学研究

1.2.4小结

第二章三个种群绒螯蟹形态判别比较

2.1材料与方法

2.1.1实验材料

2.1.2数据测量

2.1.3分析方法

2.2结果

2.2.1可数性状及卡方检验

2.2.2可量性状

2.2.3聚类分析

2.2.4判别分析

2.2.5三组绒螯蟹群体的主成分分析

2.3讨论

2.3.1三个种群绒螯蟹间的差异程度

2.3.2绒螯蟹形态判别方法的比较及其应用

2.3.3逐步判别方法的应用

2.3.4主成分分析的作用

2.4小结

第三章长江水系中华绒螫蟹种质混杂现状的研究

3.1材料与方法

3.1.1实验材料

3.1.2数据测量

3.1.3分析方法

3.2结果

3.2.1可数性状

3.2.2可量性状

3.2.3聚类分析

3.2.4判别分析

3.2.5主成分分析

3.3讨论

3.3.1各组中华绒螯蟹之间差异情况

3.3.2试验的可靠性分析

3.3.3中华绒螯蟹种质混杂原因分析

3.3.4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破坏程度分析

3.4小结

结论

一:本研究的结论: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本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三种不同来源绒螯蟹幼蟹形态判别比较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试验首先对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莱茵河野生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三个种群形态特征进行判别研究。可数性状分析表明,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莱茵河野生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三个种群两两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介于后两者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和莱茵河野生中华绒螯蟹划为一组,日本绒螯蟹为另一组。判别分析建立起三者的判别函数,雌雄蟹判别正确率分别为83.1%、91.9%。主成分分析结果也说明三个种群的绒螯蟹头胸甲与第二步足等形态特征存在差异,到第四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9.4%和66.1%。使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能够较好地区分三个种群绒螯蟹,结果与可数性状分析结果一致,表明这三种多元分析方法是有效的。  本试验还从养殖角度,将亲蟹来源划分为湖泊养殖亲蟹、“接力式”养殖亲蟹和池塘亲蟹3种类型进行分组,以引进的莱茵河野生中华绒螯蟹作对照,并直接从河蟹育苗单位大量采集亲蟹样本,通过形态和框架分析研究表明,3组河蟹在可数性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长江水系养殖的几组河蟹都与莱茵河野生亲蟹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聚类分析可将长江流域湖泊养殖亲蟹、“接力式”养殖亲蟹和池塘亲蟹划为一组,把莱茵河野生中华绒螯蟹划为一组;判别分析亦可将湖泊养殖亲蟹、“接力式”养殖亲蟹和池塘亲蟹与莱茵蟹分开,雌雄蟹判别正确率分别为79.9%、77.4%。对雄蟹和雌蟹进行主成分分析,到第四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5.3%、75.1%。研究表明,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种质可能绝大部分已经混杂。同时发现,经5年人工选择的湖泊养殖亲蟹,不仅个体大、生长快,而且在形态上与莱茵河野生中华绒螯蟹较为接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