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屠呦呦媒介形象建构——以《光明日报》《东方日报》《旺报》为例
【6h】

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屠呦呦媒介形象建构——以《光明日报》《东方日报》《旺报》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 研究方法

1.3.1 内容分析法

1.3.2 话语分析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4 文献综述

1.4.1 框架理论渊源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媒介形象渊源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框架理论与媒介形象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1.1 选样时段

2.1.2 媒体选择

2.1.3 分析单位

2.2 类目建构

2.2.1 内容分析的类目建构

2.2.2 话语分析的类目建构

2.3 研究问题

第三章 屠呦呦媒介形象的内容分析

3.1 样本情况

3.1.1 报道时间及数量:新闻价值及关注度的呈现

3.1.2 报道篇幅:大陆基本持平,香港及台湾集中在1000字以内

3.1.3 报道体裁:纯新闻报道为主,各有侧重

3.2 报道主题

3.2.1 报道主题:事件描述为主,获奖引起的教训及启示受关注

3.2.2 获奖引起的教训及启示类别比较:对共同问题关注下的各具特色

3.3 报道视角:大陆方政府(国家)视角独特,香港及台湾方重视百姓(平民)视角

3.4 小结:一致与差异共存

第四章 屠呦呦媒介形象的话语分析

4.1 文本层面分析

4.1.1 标题分析:大陆使用“明确的情态”,香港及台湾重用“耸人听闻的引号”

4.1.2 关键词:关注点倾向的体现

4.1.3 过度修饰:屠呦呦的多样修饰词

4.2 话语实践层面分析:对引语的深入探究

4.2.1 大陆《光明日报》:正面积极

4.2.2 香港《东方日报》:简洁直白

4.2.3 台湾《旺报》:还原历史

4.3 社会实践层面分析:意识形态的碰撞与冲突

4.4 小结:同源异构寻求交流融合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局限

5.1 结论

5.2 研究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媒介作为人们快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之比重日益增强,通过报道框架的选择和凸显,一些典型的媒介形象被建构,而受众也正是透过这些媒介形象对一个群体或个人形成认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媒体纷纷给予相当的关注度,相关新闻多次入选各大媒体2015年度十大新闻之列,拥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屠呦呦终其一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也传递着积极正面的价值观。研究屠呦呦的媒介形象建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大陆、香港与台湾“同源异构”的特性也为本文的研究结果增加更多的参考价值。
  本文以大陆《光明日报》、香港《东方日报》以及台湾《旺报》三家媒体中有关屠呦呦的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以框架理论为视角,从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两个角度入手,分别就报道主题、报道视角、标题、引语等具体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综合分析,试图找出三家媒体在屠呦呦媒介形象建构方式上的异同,对比屠呦呦的媒介形象,探讨并总结原因。
  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次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文献综述,第二章为研究设计,主要涉及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以及本次研究的类目建构;第三章是对样本的内容分析研究,包括对报道时间及数量、报道篇幅、报道体裁、报道主题及报道视角的统计与分析;第四章使用费尔克拉夫三向度的话语分析方法,从标题、引语、意识形态等层面对样本进行话语分析;第五章为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及研究局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