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斑鳜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6h】

我国斑鳜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代理获取

目录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摘要

引 言

第一章斑鳜研究概况和分子标记技术

第二章我国斑鳜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第三章我国斑鳜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mtDNA序列研究

小 结

参考文献

致 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本研究以不同地理群体(鸭绿江、海河、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的斑鳜为研究对象,从核DNA和线粒体DNA两方面,采用AFLP分子标记和直接测序分析技术,研究其群体的遗传特征和遗传分化。 从64对AFLP引物中筛选出8对引物对斑鳜6个地理群体65个个体进行了扩增,共扩增出21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6条,多态比例为59.7%,表明斑鳜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群体内的遗传距离以长江群体最大(6.7%),闽江群体次之(6.6%),钱塘江群体最小(3.8%)。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群体内的遗传距离。群体间以钱塘江和鸭绿江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大(42.4%),鸭绿江和海河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13.4%)。AMOVA分析表明,斑鳜6群体间总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7850,群体间遗传分化极显著(P<0.01)。聚类分析表明:不同群体内的所有个体均能单独聚支,斑鳜6个地理群体明显分为南北两大类群,鸭绿江群体和海河群体聚为一支,长江、钱塘江、闽江和西江四个群体聚为另一支。群体间遗传距离、分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在不同群体中发现的群体特异性条带一致表明,斑鳜不同地理群体间已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 对斑鳜6个地理群体的42个个体的mtDNA控制区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获得了长度为813bp的同源序列,序列中A、T含量远高于G、C含量,转换明显高于颠换。共检测到116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数的14.27%;检测到23种单倍型,单倍型频率为54.77%;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5.0%,表明斑鳜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和不同群体中单倍型的出现频率表明,闽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长江群体次之,西江群体最低。AMOVA分析表明,斑鳜6群体间总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86793,群体间遗传分化极显著(P<0.01)。用MEGA软件构建的NJ和MP分子系统树显示:钱塘江、长江、西江群体内的个体均能单独聚群,闽江群体未能单独聚为一支,个体分别与长江、西江群体混在一起;6个地理群体的斑鳜分为两大类群:海河群体和鸭绿江群体构成了北方群体;长江群体、西江群体和闽江群体构成了南方群体;而钱塘江群体与鸭绿江群体、海河群体表现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其地理相近的南方群体(长江、闽江、西江)有较大差异。由于鸭绿江、海河、长江、钱塘江、西江斑鳜群体之间无共享单倍型,每一群体均存在大量的特异性核苷酸位点,可为这些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判别提供依据。 对斑鳜6个地理群体31个体的mtDNAcytb序列片断进行分析,781bp长度的核苷酸序列中共检测到78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数的9.6%,且碱基替换大都发生在密码子的第3位点;在31个体中共检出15种单倍型,单倍型频率为48.38%;所有个体平均遗传距离为3.6%,cytb基因揭示斑鳜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的能力略低于控制区基因。AMOVA分析表明,斑鳜6群体间总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93069,除闽江和长江斑鳜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不显著外,其余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均极显著(P<0.01)。用两种建树方法所得到分子树的聚类关系基本一致,但与控制区所得的分子树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在:(1)南方群体中,仅闽江群体与长江群体聚为一支;(2)钱塘江群体单独聚为一支。这反映出cytb基因的进化速率、进化方向与控制区不同。 以上研究表明,我国斑鳜不同地理群体间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已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斑鳜的遗传特性、斑鳜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