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问题研究
【6h】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绪论

1.1合作金融历史背景

1.2选题背景及现实意义

2.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回顾

2.1农村信用社的建立发展阶段

2.2农村信用社的受挫曲折阶段

2.3农村信用社的恢复发展阶段

2.4农村信用社的深化改革阶段

3.国外合作金融的比较及借鉴意义

3.1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发展情况

3.2国外合作金融的四种主要模式

3.2.1以德国为代表的金字塔模式

3.2.2以美国为代表的多元复合模式

3.2.3以法国为代表的半官半民模式

3.2.4以日本为代表的寓于政府组织中的依附模式

3.2.5四种合作金融模式的比较

3.3现代合作金融的制度创新及发展趋势

4.对我国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探讨

4.1改革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产权不清晰

4.1.2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4.1.3管理体制不顺畅,管理职权和责任不明确

4.1.4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整体经营困难,潜在风险大

4.2当前我国农信社改革的现有模式分析

4.2.1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组建省联社为标志的江苏模式

4.2.2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

4.2.3农村合作银行模式

4.3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分析

4.3.1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综述

4.3.2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的成效

4.3.3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还存在的问题

5.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建议

5.1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

5.2建立持续长效的政策扶持机制

5.3加强立法建设,为农村信用社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5.4加强自身机制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社内部条件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GDP迅速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以及现实状况,中国大部分人口还在农村,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经济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持,在自我资金积累不足的情况下,金融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合作型金融三部分。随着我国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整和小额信贷成本的增高,商业银行逐渐撤出了在县以下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村金融的力量受到削弱,极需要填补留下的空缺,这样,长期以来在中国农村地区占据重要金融地位的农村信用社就突显了出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农村信用社通常是指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它的服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服务目标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都是在国家、地方政府或人民银行的领导和监督下展开工作的,信用社运行脱离了正确的方向,导致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不仅无法真正具备合作金融的特征,无法发挥对农村经济的支持,而且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举步维艰。为此,国务院于2003年颁布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新一轮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开始。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之后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金融改革,从03年改革试点开始至今已经推广到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效果显著。数字显示,2006年底,全国农村信用社总资产44193.1亿元,比年初增长18.8%,其中贷款余额26244.8亿元,比年初增长l 9.5%;总负债42151.8亿元,比年初增长18.6%,其中存款余额38899.2亿元,比年初增长19.3%;所有者权益达2041.4亿元,比年初增加430.5亿元,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五十多年来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和特点的描述,来分析我国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得与失,对农信社现有的改革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在肯定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对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本文分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及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对我国农信社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农信社的建立发展阶段、受挫曲折阶段、恢复发展阶段和深化改革阶段。第三部分是对国外合作金融的发展模式和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有以德国为代表的金字塔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多元复合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半官半民模式,还有以日本为代表的寓于政府组织的依附模式,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主要部分,首先分析改革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哪些问题,主要是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及历史包袱过重等,然后对现有的改革模式一一进行介绍和优缺点分析,并举实例进行说明,目前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将以往的县、镇二级法人统一为一级法人)、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然后介绍2003年深化农信社改革以来取得的成绩以及还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五部分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本文的主要观点: 1、纵观我国农村信用社经历的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主要是管理体制的变化,但都没有触及到其核心问题-产权制度的改革,在第四阶段时,国务院明确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为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不仅要吸取5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也要借鉴国外合作金融的成功经验。合作金融最早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按照自愿入股、民主管理、互助互利等合作金融原则组建起来的,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及时满足了经济弱小者对资金的需求,因而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金融业的高度发展,合作金融逐渐呈现出商业化经营的新趋势。本文选取了国外合作金融四大主要模式的代表国家-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的情况进行横向比较,找到影响其发展的综合因素和蕴含在合作金融不断变革之中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找到合作金融的发展趋势,汲取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3、农信社整体转变成农村合作银行或者农村商业银行的条件基本成熟。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12.6%,较2002年末下降了24.3个百分点;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提高到7.7%、12.3%、8.6%。根据银监会2006年1月公布的最新规定,设立农商行必要的几项关键指标是: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总资产1O亿元以上,不良贷款比率(五级分类)低于15%;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组建合作银行的条件更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2000万元,不良贷款比率(五级分类)低于15%或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不良贷款比率(五级分类)低于15%;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 4、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产权和法人治理结构问题都从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解决得并不彻底,如何避免政府过分干预,怎样解决内部人控制,如何加强股东的合法权益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这是农村信用社改革能否继续深入下去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通过增资扩权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继续加大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并尽量减少政府对其过多的行政干预:加强合作金融法规建设,保障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加强信用社自身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通过写作本文,笔者希望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现有农村信用社改革还存在的不足,对如何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对构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稳健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农村信用社体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