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会计准则变迁与长期资产减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
【6h】

会计准则变迁与长期资产减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导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意义

1.2文献回顾

1.2.1关于经济因素影响资产减值政策选择的探讨

1.2.2关于盈余管理因素影响资产减值政策选择的分析

1.2.3对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1.3研究方法与路径

1.3.1研究方法

1.3.2研究路径

2.资产减值会计相关理论研究

2.1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2.1.1资产本质理论

2.1.2受托责任理论

2.1.3会计计量理论

2.1.4资产评估理论

2.2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

2.3资产减值会计是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博弈的选择

2.3.1资产减值会计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3.2资产减值会计对可靠性有所削弱

2.3.3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

3.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比较

3.1我国新旧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比较

3.1.1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3.1.2新旧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比较

3.2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3.2.1国外资产减值会计的演进

3.2.2资产减值的迹象判断标准比较

3.2.3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比较

4.实证研究设计

4.1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4.2研究假设的提出

4.3变量的界定

4.4回归模型的建立

4.4.1回归模型(1)

4.4.2回归模型(2)

4.4.3回归模型(3)

5.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实证分析

5.1假设1的检验结果

5.1.1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1.3实证结果与分析

5.2假设2的检验结果

5.2.1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2.3实证结果与分析

5.3假设3的检验结果

5.3.1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3.3实证结果与分析

6.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研究结论

6.2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 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启动和深化,以及更加灵活的会计制度的实施,资产减值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中国的上市公司是否有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达到特定目的行为呢?也就是说,当会计政策存在可选择的机会时,中国的上市公司是否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2001年财政部制定和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计提八项减值准备。这一规定使企业建立起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理念。计提八项准备的规定实施以来,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真实稳健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可收回金额的确定缺乏详细的指南,可操作性不强;某些规定甚至成为一些企业操作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整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38项具体准则中新增了一项《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具体准则。这是我国制订的第一个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其中,有关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是该项具体准则修订的重点。 长期资产与流动资产相比,首先,长期资产数额大,使用时间长,因此长期资产减值对企业价值和盈利能力影响更大且更为深远;其次,与短期资产减值相比,长期资产减值的判断标准更为复杂,其减值数量和时间存在更大的主观性。那么,长期资产减值是体现资产的公允价值,真实反映其未来收益能力的变化,还是一种盈余管理的行为?而2006年2月15日颁布并要求上市公司于2007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的第十七条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因此,对长期资产减值的行为和后果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新资产减值准则在内容上作了较大修订,旨在于有效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新准则规定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等的减值一经提取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此永久性的标准,旨在避免了企业确认暂时性损失,有效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一次亏够,再重新转回的利润操纵手段,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利润操纵的空间,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全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命题、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结构安排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资产减值会计相关理论研究”,本章首先从资产本质理论、受托责任理论、会计计量理论和资产评估理论四个方面回顾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其次探讨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并加以总结,最后针对资产减值会计是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还是削弱可靠性进行辨析,指出资产减值会计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博弈的选择。 第三章,“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比较”,在第二章所阐述资产减值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章首先分五个阶段回顾了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指出《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是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同时通过比较新旧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发现,资产减值的范围、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资产减值不得转回以及引入“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概念是新旧准则的主要差异;其次对2007年1月1日起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资产减值能否转回的问题上存在实质性的差异。 第四章,“实证研究设计”,本章首先阐述了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然后结合第二章的相关理论提出了研究假设,并对因变量、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进行了界定。最后,根据研究假设提出三个回归模型。 第五章,“实证分析”,本文选取2004~2007年的所有非金融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作为研究对象,分新准则颁布前的2004年、新准则颁布后实施前的2005~2006年和新准则颁布实施后的2007年三个时间段来考察上市公司管理层在新准则实施前和实施后的不同时期,对比颁布前后运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执行会计政策行为选择差异。笔者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等多种方法,得出的实证结果发现: 首先:通过对比新准则实施前2005~2006年和颁布前的2004年影响上市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的因素分析,笔者发现,新准则的颁布确实使得上市公司管理层减少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但相对前期计提较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在本期并未因此而减少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其次,对比新准则实施前2005~2006年和颁布前的2004年影响上市公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的因素分析,笔者发现,新准则的颁布并未使得上市公司管理层增加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但相对前期计提较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下,新准则的颁布使上市公司在本期大比例的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 再次,由于新准则不允许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转回,对比新准则实施后的2007年和新准则颁布前的2004年影响上市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的因素分析,笔者发现,新准则的实施并未使得上市公司管理层减少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但相对前期计提较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在本期也并未因此而减少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第六章,“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这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也是前面分析的归宿。1、就硬性规定“不得转回资产减值准备”与计提资产减值的初衷相违背的事实建议当期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增加利润。对于价值得以恢复的资产,允许企业在当期转回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但是会计分录的贷方不再计入收入项目,而是记入“资本公积一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待资产处置时再由“资本公积一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转入收入项目。2、培育和完善资产评估体系。鉴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大部分对资产市场情况不了解,准则制定部门可以把现有的资产市场按照强势市场、半强势市场、弱势市场分为三类。根据不同类别选择不同的价格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3、加强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与实施,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建议可以要求中介机构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单独出具资产减值准备报告书,作为审计报告的补充。4、严格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公司详细披露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项目、金额、原因、相关证据等信息。5、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识别能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很多,仅依靠上市公司公布的信息还远远不够,使用者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信息分析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充分挖掘深层次的信息,对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应重点分析其合理性,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著录项

  • 作者

    陆健飞;

  •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
  • 学科 会计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余海宗;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F233.2;F832.51;
  • 关键词

    会计准则; 资产减值; 证券市场;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