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会计盈余对企业风险的揭示: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6h】

会计盈余对企业风险的揭示: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风险与不确定性

1.4.2 经济价值与经济收益

2.经济收益与会计盈余波动性:文献回顾

2.1 完美市场下的经济价值与经济收益

2.2 经济收益与会计盈余时间序列

2.2.1 经济收益的时间序列运动过程

2.2.2 会计数字与企业风险:文献综述

2.3 会计盈余揭示企业真实经济收益波动性的机理分析

2.3.1 基于时间序列的分析

2.3.2 基于契约理论与组织惯例的经济学解释

2.4 本章小结

3.带有噪音的会计披露及其后果

3.1 会计盈余对经济收益的不完美揭示:以汇率不确定性为例

3.2 会计披露、信息环境与市场价格波动性

3.2.1 带有误差的会计计量

3.2.2 真实风险与市场参与者的不确定性

3.2.3 市场参与者的不确定性与股价波动:经验证据

3.2.4 会计披露与信息环境

3.3 会计计量方式的讨论

3.3.1 综合收益与传统净利润

3.3.2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

3.3.3 资本化与费用化

3.3.4 总结与评述

3.4 本章小结

4.会计盈余揭示企业风险的实证指标构建与分析

4.1 会计盈余波动性相对大小的实证度量

4.1.1 统计推断方法

4.1.2 实证度量指标P对债务契约有用性的解释

4.1.3 估计程序

4.2 样本选择与估计结果的初步分析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2 描述性统计与估计结果分析

4.3 实证指标的有效性分析:基于微利和巨亏公司盈余管理动机

4.4 会计盈余风险披露对ST(特殊处理)公司的预警作用

4.5 小结

5.公司治理、市场制度变革与盈余的风险披露:理论分析

5.1 股东-债权人冲突:理论与经验研究证据

5.1.1 股东-债权人冲突的经典理论

5.1.2 基于期权定价思想的股权-债权价值

5.1.3 股东-债权人代理冲突的进一步研究

5.2 股东-债权人冲突与会计披露

5.2.1 会计研究者对股东-债权人冲突的刻画

5.2.2 会计披露与债权成本:经验证据

5.2.3 财务指标在债务契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5.2.4 财务指标纳入债务契约的有用性:另一种假说

5.3 市场制度改革背景下的股东间代理冲突与会计披露

5.3.1 股权分置背景下外部中小股东对会计披露的需求

5.3.2 全流通市场造成的会计披露供求情况转变

5.4 本章小结

6.公司治理、市场制度变革与会计盈余的风险披露:经验证据

6.1 研究假设

6.1.1 市场制度变革与会计盈余的风险披露

6.1.2 准则更替对会计披露的影响

6.1.3 债务期限结构与债权人对风险披露的需求

6.1.4 其它公司治理变量:产权性质、股权集中度与管理层持股

6.2 模型设计及变量定义

6.3 研究结果分析

6.3.1 研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与描述性统计

6.3.2 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与初步分析

6.3.3 全流通对控股股东-债权人冲突的影响

6.3.4 分析与总结

6.3.5 稳健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7.风险披露政策评估:建构理性与演化理性

7.1 建构理性与演化理性

7.2 建构理性主导下的现有会计研究范式

7.2.1 构建理性主导下的概念框架研究与经验研究

7.2.2 风险披露政策成本-收益分析的难点:以计量经济收益为例

7.3 建构理性与演化思想的融合:会计政策评估

7.4 本章小结

8.研究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8.3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在现有的关于会计数字与市场价格的相关性研究中,往往假定风险折现率外生于会计计量,仅局限于探讨会计数字揭示企业未来现金流期望值的功能。然而,在资产定价及契约有效性的文献中,人们对于企业风险的关注比对未来现金流期望值的关注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是传统的资本资产理论,还是在基于期权思想的定价理论中,风险都是企业价值的重要决定因素,而风险管理往往也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议题。那么,一直强调决策有用性的会计披露如何反映企业风险?
  会计盈余是会计最基本、最重要的计量结果之一,其对于市场参与者的有用性不仅体现于资产定价;以会计盈余为基础构建的财务指标也作为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约束工具被广泛地写入契约条款。在过往财务与会计学者的相关研究基础之上,本文结合金融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学说对会计盈余揭示企业风险的机制进行阐释。本文所探讨的会计盈余对企业风险的揭示机制包含两层涵义:第一,从客观上,会计盈余能以何种方式来反映企业风险;第二,从呈报者与使用方的供需角度出发,会计对企业风险的实际揭示水平的形成机理。
  过往实证研究设计往往采用盈余时间序列波动性作为其对企业风险的刻画,但基于时间序列数据估计所得的盈余波动性含有较多历史噪音,从而缺乏对未来的预测能力。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文基于数理统计推断思想,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用于评估当期会计盈余是否充分反映企业风险的实证度量指标。在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实证指标适用性的基础之上,笔者以2003-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会计盈余对于企业风险的揭示水平,以及风险揭示水平在不同市场制度、公司治理环境及会计准则下的差异。
  目前已经完成的A股市场从股权分置到全流通的转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经验研究角度去验证制度变革与会计信息披露之间交互影响的研究机会。本文分析并验证了:市场制度的变更导致财务报告呈报及使用各利益攸关方对于风险披露的供需均衡发生改变,最终使得全流通环境下会计盈余对于企业风险揭示程度降低。与此同时,2007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能够使得会计盈余更加充分地反映企业风险。
  本文的具体章节设计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阐述研究动机与目的,并对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与简要介绍。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本文以理论分析结合文献回顾的方式说明:投资者持有企业资产并在未来某时刻变现时能获得的现金流(即变现时刻市场价格)之不确定性同时取决于企业真实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及市场对企业未来真实经济收益概率分布的不确定性。会计盈余对企业风险的揭示主要基于两条途径:(1)会计盈余波动性。盈余波动性通过反映当期经济收益的波动性,从而有助于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真实经济收益的波动性。(2)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收益的精确性程度。精确的会计披露通过作用于信息环境,能够降低市场参与者对企业真实风险的奈特式不确定性,从而降低投资者持有企业资产并在未来某时刻转手时能获得的现金流之不确定性。本文结合理论文献和经验证据,对现存争议的三对会计计量概念或属性,包括综合收益与净利润、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费用化与资本化作了分析与评述,并提出:不存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最优的普适计量方式,具有弹性选择空间的会计准则是财务信息披露能更精确地揭示公司真实风险的必要条件。本章的研究也构成文章后续章节从准则更替角度对A股上市公司风险披露进行实证检验的理论基础。
  在第四章中,本文构建用于度量当期会计盈余对企业风险揭示程度的实证指标,并对其适用性作检验。在本文第五章,基于实证会计理论视角,探讨是什么因素令企业的会计盈余未能充分反映企业风险。结合从股权分置到全流通的市场制度环境变化,本文对财务报告呈报与使用各方:包括股东-债权人,控股股东-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及各自对于风险披露的偏好作了分析,并在第六章对前两章的分析进行实证检验。
  本文第六章的证据说明,财务报告呈报与使用方对于风险披露往往存在冲突性偏好,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怎样的会计披露才是最优的?在第七章中,首先对建构理性思想主导下的,权衡会计政策实施成本-收益的传统研究范式进行了归纳与反思,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尝试将建构理性与演化理性主义相融合,并应用于对会计计量方法及财务报告披露的评估中。
  第八章是研究总结,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研究不足及为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3-2014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到以下几点实证研究结论:(1)在股权分置时代,由于充分披露风险的成本相对较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策略是通过较为充分地反映企业风险以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具体体现为,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及长期负债率越高,会计盈余对于企业风险的揭示程度越充分。(2)在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会计盈余未充分揭示公司风险的可能性较之股权分置时代显著上升。并且,随着长期负债比重增加,上市公司越发倾向于隐藏风险,股东-债权人之间就风险披露存在的冲突比股权分置时代更为严重。(3)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能令会计盈余更加充分地揭示企业风险。(4)其他公司治理变量如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对会计盈余揭示风险有一定影响。
  财务杠杆尤其是长期负债比重对会计盈余揭示风险实际水平的影响在全流通前后的变化说明:因市场制度的变革所引发的控股股东-外部中小股东-债权人利益博弈状态变化可导致其博弈的均衡结果发生改变。旨在实现利益各方福利最大化的最优会计政策及与之对应的最优风险披露水平应随之变动,这构成了会计准则随市场制度变革而进行修订的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