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现代保险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
【6h】

现代保险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0.导论

0.1 选题缘起与背景

0.2 研究问题、路径和思路

0.2.1 主要研究问题及边界的限定

0.2.2 研究路径及思路

0.3 研究的框架与内容和方法

0.3.1 内容框架

0.3.2 章节安排

0.3.3 研究方法

0.4 文献综述与简评

0.4.1 国外研究的综述

0.4.2 国内研究的综述

0.4.3 简要评价

0.5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0.5.1 理论价

0.5.2 现实意义

0.6 论文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0.6.1 创新点

0.6.2 不足之处

1.保险服务业的经济功能与地位角色:演进的视角

1.1 相关概念:保险、现代保险服务业、保险经济功能

1.1.1 保险

1.1.2 保险服务业与现代保险服务业

1.1.3 保险功能与保险经济功能

1.2 保险经济功能客观存在的依据

1.2.1 理论依据

1.2.2 历史依据:劳合社的案例

1.3 演进认知保险经济功能和角色定位的必要性

1.3.1 人类认知的局限和渐近性

1.3.2 保险经济功能本身的特性

1.3.3 保险经济功能发挥具有条件依赖性与收敛性

1.3.4 宏观经济和保险服务业自身演进发展的客观需要

1.4 演进视角下的保险服务业经济功能和角色地位

1.4.1 保险服务业经济功能的再认识

1.4.2 现代保险服务业的经济地位

1.5 本章小结

2.保险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

2.1 不同经济学框架下的经济增长源泉分析

2.1.1 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经济增长源泉分析

2.1.2 新制度经济学框架下对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

2.1.3 结构经济理论对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

2.1.4 小结

2.2 保险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双向互动

2.2.1 保险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与经济增长源泉的耦合

2.2.2 经济增长对保险服务业发展的促进

2.3 本章小结

3.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机制和条件

3.1 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机理的理论分析

3.1.1 宏蕊层面i影响增长源泉翻产业结构

3.1.2 微观基础:保险需求窥保险消费

3.2 作用路径基本分析

3.2.1 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

3.2.2 宏观路径和微观路径

3.3 全新的作用机制分析框架:从保险经济功能和经济增长源泉出发

3.3.1 要素机制

3.3.2 非要素机制

3.3.3 小结

3.4 影响条件分析

3.5 本章小结

4.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历史与现实

4.1 保险服务业在宏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地位

4.1.1 保险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的历史考察(19世纪初-20世纪上半叶)

4.1.2 保险服务业在现代宏观经济中的地位(1980s-)

4.1.3 小结

4.2 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特征:国际视角

4.2.1 保险深度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特征

4.2.2 保险密度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特征

4.2.3 保险市场险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特征

4.2.4 小结

4.3 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初步实证:典型案例分析

4.3.1 高收入国家(地区):美国和中国香港

4.3.2 中等收入国家:中国和墨西哥

4.3.3 低收入国家:孟加拉国

4.3.4 小结

4.4 本章小结

5.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实证:国际经验

5.1 数据来源与实证方法

5.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1.2 数据特往描述性统计与单位根检验

5.1.3 实证方法的选择

5.1.4 模型的构建

5.2 现代保险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检验

5.2.1 现代保险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

5.2.2 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实证检验:基于动态面板GMM的考察

5.2.3 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条件初步挖掘

5.3 现代寿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机制及条件实证釉瀣

5.3.1 现代寿险服务韭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

5.3.2 现代寿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作用机制检验

5.3.3 现代寿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条件挖掘

5.3.4 小结

5.4 现代非寿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机制及条件实证检验

5.4.1 现代非寿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

5.4.2 现代非寿睑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作用机制检验

5.4.3 现代非寿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条件挖掘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6.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实证:中国实践

6.1 数据来源与实证方法选择

6.1.1 数据来源与基本统计特征

6.1.2 实证方法和模型构建

6.2 中国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实证检验

6.2.1 中国现代保险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

6.2.2 中国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实证:基于动态面板GMM的考察

6.3 中国现代人身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实证检验

6.3.1 中国现代人身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整体效果检验

6.3.2 中国现代人身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实证检验

6.3.3 中国现代人身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条件实证挖掘

6.3.4 小结

6.4 中国现代财产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实证检验

6.4.1 中国现代财产保险服务韭键进经济增长的整体效果

6.4.2 中国现代财产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检验

6.4.3 中国现代财产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条件实证挖掘

6.4.4 小结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发现与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健全的国民保险和再保险市场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UNCTAD,1964),卢卡斯(Lucas)之问“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秘密和机制到底是什么”吸引了许多杰出人类为其奋斗终身。保险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活动,是否以及如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个问题是宏观保险经济学理论亟待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一方面是认知以及确定保险服务业,尤其是现代保险服务业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和价值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也是是否应当以及如何将现代保险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新支点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特殊发展阶段,而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现代保险服务业也亟待发展。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本文以现代保险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研究主题,综合运用归纳与演绎、历史与比较、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经济学为主干学科支架,从理论推演和实证检验两个层面着重分析现代保险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期一方面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回答保险服务业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促进等理论问题,完善丰富保险经济功能理论和宏观保险经济理论,提高保险经济学理论解释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严密的实证研究,提炼出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为有的放矢的发挥我国现代保险服务业经济功能,促进经济增长提出有效建议。
  全文基本遵循“理论梳理总结——理论探索推演——实证检验——理论与实证的相互回应——优化理论并指导实践”的研究思路,构成了“四部曲”的行文逻辑: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是全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重要构成,主要包括论文的第1、2、3章。这部分研究从保险的本质和经济增长源泉出发,将保险(经济)功能与经济增长源泉进行有效的融合和桥接,通过理论推演搭建了一个以“作用机理、作用路径、作用机制和影响条件”为基本构成的宏观保险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此框架作为后续实证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二部分是承上启下的历史考察和现实初探,目的在于初步回应前文理论推演并为后文更系统的实证研究可行性和理论假设的提出做铺垫,体现为论文的第4章。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包括跨国实证和中国实证两部分,对应于论文的第5、6章。实证研究一方面是对前文理论推演和研究结论进行做出的正式回应,检验宏观保险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提炼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并勾勒中国具体实践,为指导我国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有效的实证依据。第四部分是总结与建议,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是全文的实践价值所在;对应于论文的第7章。
  全文由8章构成,各章主要研究内容及观点如下:
  第0章是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核心研究问题、研究思路、论文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可能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1章是本文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概念界定入手,借助交易成本、资源配置等经济学理论从理论上分析了保险经济功能客观存在性,并提出应该用动态演进、开放的视角认识保险经济功能和保险服务业的经济地位。本章创造性的提出保险经济功能可提炼为“要素型经济功能”和“非要素型经济功能”两大类,丰富了保险经济功能理论。
  第2章是保险服务业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研究,是全文理论分析基础。通过梳理(新)古典、(新)制度、(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下的经济增长源泉,将经济增长源泉分为“要素”和“非要素”两大类,前者包括物质资本、(健康和教育)人力资本以及科技要素三大类,后者包括除要素以外所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包括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结构变动,并认为产业结构变动和生活消费变动是经济结构变动的核心表现。结合保险经济功能的研究结论,本章从理论上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契合”,使之成为(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
  第3章探索了宏观保险经济学的应有之义,初步搭建了其基本分析框架,认为至少包括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作用机制和影响条件等要素。本章首先分析了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认为从宏观来看表现为对经济增长要素和非要素的促进和影响,但保险消费和保险有效需求行为是其微观基础。其次,分析各种作用路径,并认为这些路径事实上是相互交错的,共同构成“作用路径网”。基于此,本文开创性的将作用机制分为要素机制和非要素机制两类,前者主要强调现代保险服务业通过作用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技等经济增长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后者强调通过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产业和消费等经济结构而促进(影响)经济增长。根据作用先后顺序将影响条件分为“前端”和“后端”两类,前者主要通过影响保险消费行为从微观路径影响经济增长,后者主要通过影响现代保险服务业整体作为宏观经济构成影响经济增长。
  第4章综合运用历史比较、跨国比较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翔实的历史数据考察了(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历史和现实。研究发现,保险活动(服务业)在经济增长历史上均有重要贡献,随着宏观经济的转型和快速发展,其地位和贡献越发突出;而现代保险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能由于保险服务业内部结构或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
  第5章以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的99个国家(地区)为样本,基于2000年-2014年的宏观数据,运用面板Granger因果和动态面板GMM的实证方法,以第3章提出的基本分析框架为骨架和实证思路,对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整体效果、不同作用机制效果以及可能的影响条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现代保险服务业可以通过宏观和微观路径共同作用显著促进经济增长,是现代寿险和菲寿险服务业共同作用的结果;保险市场险种结构是影响整体效果的重要因素,将现代寿险和非寿险服务业分离实证是科学的。(2)现代寿险和现代非寿险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辅相成”:前者主要通过促进要素积累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表现为“速度(量)”的促进;后者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则主要表现为“质量”的改进。具体而言,前者主要通过宏微观路径共同作用于物质资本要素积累、拉动服务业发展和促进家庭消费,间接显著的促进经济增长;而后者则主要通过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拉动服务业发展和促进家庭消费,借助微观作用路径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促进经济提质增效。(3)年轻型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城镇化、社会保障程度等前端条件可从微观路径上显著刺激寿险和非寿险需求而强化现代保险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金融市场化和市场繁荣程度可通过宏观路径影响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
  第6章基于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4的相关数据,延续第5章的实证思路和基本框架,用同样的实证方法对我国现代保险服务业、现代入身保险服务业和现代财产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作用机制和影响条件进行了分别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现代保险服务业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实证结论基本与理论推演结论和预期相符,但确有中国特色。(2)现代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均以要素机制为主,前者通过物质和人力资本要素积累的作用相对显著,后者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促进科技要素等要素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经济提质增效。(3)就非要素机制作用效果来看,两者均集中在对消费的拉动方面,而对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有限,难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助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因此,就实证结论来看,过高的寿险业务比重,保障功能薄弱、同质性较强的保险产品供给或许不利于充分发挥我国现代保险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第7章是全文的落脚点。以全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目前的保险服务业发展实践,为充分发挥我国现代保险服务业经济功能,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基本的逻辑和原则是应“顺势而为,造势成就”,具体而言:应肯定我国现代保险服务业的经济贡献;努力提高我国国民保险保障程度;重视非要素保险经济功能和财产保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保障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
  本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表现为两方面:(1)理论研究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为保险经济功能的挖掘和保险宏观理论等领域的扩展与丰富做了前人鲜人问津的尝试。具体表现为:①创造性的将保险经济功能分为要素型和非要素型;②大胆、系统、多角度、探索了以作用机理、作用路径、作用机制和影响条件为基本构成宏观保险经济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2)实证研究的探索和创新主要包括:①结合现代保险服务业主要通过间接途径促进经济增长的客观实际,创新性的采用了“A+B”的实证思路,突破了间接促进作用难以实证的研究“障碍”,也充分实现了实证检验对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回应。②综合运用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和动态面板GMM的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过程“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在研究样本范围和研究思路上区别于其他以往文献的单国或单独的跨国实证研究,不单唯国际经验或我国实践为是,实证研究重视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