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我国利率市场化制度改革分析
【6h】

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我国利率市场化制度改革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 论

1.1研究背景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1.4研究内容与方法

1.5创新点与局限性

2.利率市场化概念与制度变迁理论

2.1利率与市场化

2.2利率市场化

2.3制度与制度变迁

2.4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

2.5诺斯路径依赖理论

3.我国利率市场化制度改革及制度变迁分析

3.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制度改革

3.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变迁分析

4.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制度变迁的经验与教训

4.1美国、韩国的利率市场化

4.2阿根廷、智利的利率市场化

4.3国外利率市场化制度变迁的经验与教训

5.结 论

5.1注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内外因

5.2制度变迁的路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3充分发挥制度变迁主导者的能动性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利率是资金的一种价格,是反映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资金的供给水平,直接影响到一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改革之前,我国利率水平不能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资金存在错配现象,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目标的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乃至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新事物。从各国改革的实践看,一些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成功,而一些国家的改革失败了。因此,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如何降低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平稳的过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去研究。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通过结合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以及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采用归纳与演绎,历史与逻辑,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更加全面的分析利率市场化的制度改革,总结制度改革的一般规律。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阐述。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对经济绩效极差的制度长期存在;过去衍生而来的制度和信念影响目前的选择;不完全市场和报酬递增影响利率市场化制度改革进行了有利解释,更加的全面。⑵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制度改革变迁的过程中,改革之前的利率经历了1949-1957年与1958-1978年这两个特征比较显著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投机倒把和物价波动问题比较的严重,损害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第二个阶段,国家否定利率政策的作用,计划经济的弊端暴露。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矛盾进行调解的过程。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从同业拆借、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等非根本性的利率改革开始,然后在过渡到改革比较根本性的存贷款利率,改革的步伐是渐进展开的。此外,从改革的前中后看,政府都积极的参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政府主导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应对不完全市场和报酬递增等多个方面都比个人或群体具有明显的优势。事实上,在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主导对利率市场化的参与程度会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而有所变化,这也是合理的。⑶美国、韩国、阿根廷和智利是四个比较典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国家。首先,这四个国家进行改革都是为了改善本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矛盾。虽然它们彼此面临着国内不同的经济状况,但是基本矛盾是一样的。其次,韩国、阿根廷和智利的改革比较的曲折,改革的步伐比较的快速和粗暴。韩国经历了两次改革,实现了成功。阿根廷的两次改革都比较激进,改革时间比较短,改革是失败的。智利的第一次改革使国内经济有所好转,但是好景不长,改革完成后国内外环境也非常重要。最后,美国和韩国的改革政府积极参与主导,获得了成功。阿根廷和智利的改革政府却是放任不管的态度,以失败收尾。⑷从失败的改革实践中有三点教训:第一,金融系统是一个整体,阿根廷和智利的改革直接放开所有的利率,容易使金融系统发生动荡的状况,缺乏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第二,阿根廷和智利的改革时间都比较短,改革的步伐比较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对利率市场化本质的把握并不容易,缺乏一定的理性认识。第三,政府主导地位的缺失,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阿根廷和智利改革的前中后,政府放开利率之后就不在进行管理,所以导致了失败。⑸在整个分析的过程中,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两种理论进行哲学反思,这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经济哲学方法论的特征,也体现了哲学方法论和经济学分析范式的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