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结合财政承受力的物有所值模型探究——基于PPP的管理模式
【6h】

结合财政承受力的物有所值模型探究——基于PPP的管理模式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前言(导论)

1.1选文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1.2文献综述

1.3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文章创新与不足之处

2.PPP模式中关于风险分担的基本理论

2.1. PPP模式中风险分担的特点

2.2 PPP项目风险分配的原则

2.3 PPP项目风险分担的结果分类

2.4 PPP项目风险分担分配的流程

2.5关于PPP模式风险分担同VFM模型之间的关系

3.PPP模式推广同公共部门财政承受能力的关系

3.1 PPP模式同公共部门财政承受能力关系的理论基础

3.2 公共部门过度利用PPP模式的原因分析

3.3 PPP模式成本支出同财政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

4.加入财政承受能力的物有所值模型研究

4.1 PPP项目财政支出同财政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

4.2各种PPP项目成本配比情况下对应的公共部门支出与收益模型。

4.3在财政承受能力下,对PPP项目成本配比进行最优化选择。

4.4.物有所值模型及简易VFM值测评指标

4.5 关于模型的总结

5.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结论

5.2 如何在财政承受能力下合理运用PPP模式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自2015年以来,PPP模式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在财政部、发改委几次相关政策文件的支撑下,整体发展速度惊人。截止到2017年1月31日,根据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的统计,全国已入库 PPP项目11,575个,入库项目金额137,740.12亿元。PPP模式能够为我国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通过对PPP模式的运用,公共部门能够有效缓解财政支出的压力,能够使得地方公共部门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公共效益。而且民间资本的介入不仅仅能够为公共部门带来资本上的帮助,更能够将其市场化操作的先进经验带到整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来,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率水平。
  目前,我国PPP模式的推广运作正逐步进入高速发展期,各相关部门、各地方政府积极合力研究、推进PPP项目建设,并已经落地了大批项目,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果。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密切关注PPP模式过度发展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首先,PPP模式的推广并不是不需要政府财政支出的支持,只是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的部分压力。而且在PPP模式下进行的项目建设存在项目生命周期较长的特点,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为了满足项目的需要,政府会持续为已动工建设及建成完工的PPP项目提供建设支出或运营保障支出。这可能会造成地方政府对于PPP项目支出的持续性估计不足,后续财政乏力的问题;其次,尽管在PPP模式下,相对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能够有效补充地方政府资金缺口和地方财政预算的不足,但是,是否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适合采用PPP这一新颖的模式来操作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论证;最后,由于PPP模式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能够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相对于其融资所发挥的作用,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在该新型合作模式下的管理作用。在PPP模式这一新合作模式下,是否能够提高公共项目整体的效益水平也需要得到关注,不能仅仅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融资而偏离推广PPP模式的初衷。
  正是基于以上内容,财政部于2015年4月提出了“财政承受力论证模型”。该模型要求各地方政府在进行PPP模式推广时,首先要考虑到本地财政承受能力的范围,如果超出该范围则不予立项。而本文研究的对象正是基于该财政承受能力概念下的VFM(物有所值)模型研究。之所以选择以此为研究对象是由于作者在参考前辈学者们关于VFM(物有所值)模型构建的相关内容时,大部分学者仅仅是将VFM(物有所值)模型进行孤立的研究,并没有结合财政承受能力进行测算,而且,目前随着我国PPP模式的快速推广,各公共部门将面临如何在众多 PPP项目中进行抉择的问题,而 VFM对单一模型进行测算得出的结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各PPP项目之间进行横向对比,在财政支出数量一样并符合财政承受能力标准的前提下选择能够最优化提升整体收益的项目。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的构建思路如下:
  第一章是文章的前言部分。在该部分我们首先就目前我国PPP模式发展的现状做了简单的概括,同时针对目前的现状可能导致的问题做出了回应,并简单介绍了本模型构建的意义。同时为了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PPP模式和VFM(物有所值)模型的概念,本文将与之相关的中外文献做了一个文献综述。同时,结合该文献综述,我们能够发现目前研究所存在的缺漏之处,针对这些缺漏之处,下文将有针对性的对我们所构建VFM(物有所值)模型进行设计和修正,并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是关于PPP模式风险分担基本理论的介绍。之所以在此对PPP模式风险分担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是由于后文在进行结合财政承受力的 VFM(物有所值)模型构建时,PPP模式的风险分担是其中最重要的结合点。因此,该部分首先对PPP模式风险分担的基本理论进行介绍,使得模型在后续使用相关内容时,读者能够对该部分理论有基础的认知,能够了解该结合点能够成立的原因。这是由于:首先,PPP模式风险分担的分配决定了在整个PPP项目流程中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对风险负担的责任大小,而相对于风险都有与之相匹配的成本支出;其次,根据风险与收益配比的理论,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在PPP项目的收益分配中也是,因此PPP模式风险分担的分配同时能够影响到项目整体收益的分配。也就是说,在对应某一方案时,假如风险分担的分配方案确定了,那么相对应的公共部门与社会资本的成本和收益都可以确定。
  第三章着重介绍了公共部门财政承受能力的相关理论,同时从多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提出在PPP模式过度发展时,我国PPP模式会面临我们预想中问题的原因。同时,在本章的最后,阐述了财政承受能力同PPP项目成本支出的关系,也就是为了同第二章的成本遥相呼应,最终构建第四章的模型。
  第四章在有了上述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开始构建模型。该章节关于模型的构建主要通四个步骤实现:第一步,解读PPP项目财政支出同财政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构建相关量化公式;第二步,解读PPP项目在各风险分担分配比例下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相对应的成本和收益;第三步,结合前面两步的内容,以第一步为财政承受能力的限制条件,以各风险分担分配比例下的成本和收益对应关系为串联点构建最优化的求解方程,该模型能够求得在整体收益最大化下的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的成本配比。第四步,针对第三步求解的成本配比,公共部门有与之相对应的风险分担分配方案,根据该方案采用VFM(物有所值)的PSC算法,核算每个PPP项目VFM值的大小,用以对各PPP项目的优先性进行排序。
  第五章我们对整体模型的构建做了简单的总结,主要是目前模型面临的各种问题和不足,一是受限于PPP模式在我国推广时间尚短,各种数据仍比较匮乏,不能以大量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二是由于PPP模式各行业跨度较大,PPP风险分担的分配方案可能有较大差异,本文无法一一进行阐述,因此模型同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出入;三是由于作者本人学识有限,可能存在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还需要后来者加以完善、指正。以上就是本篇论文整体的写作思路。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目前关于PPP模式物有所值模型的研究并没有考虑财政承受能力这一因素。PPP模式之所以在我国目前得到大力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考虑到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可能无法承担当地政府应该负担的相关公共项目的支出。而目前PPP项目的大力推广使得财政支出和对于PPP项目的补助也同比大幅增加,为了避免后续PPP项目部门的财政支出形成新的债务风险,有必要在对PPP项目整体收益进行测算时将各公共部门的财政承受能力考虑在内。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1、PPP项目的建设会增加政府债务,但是目前大多数关于 PPP项目 VFM模型的研究并没有将财政承受能力这一因素考虑在内。为了保证各级公共部门财政后续不会因此出现新的债务危机,有必要在根据 VFM模型对 PPP项目进行测算时充分考虑公共部门的财政承受能力。本文构建了一个简易的结合财政承受能力的VFM模型,或许能够为后续研究该问题的相关学者提供一种参考思路。2、具体到某一个PPP项目而言,其最终追求的是效率的提高。但是效率的提高绝不等同于公共部门对于某一 PPP项目投入的增加。本文的模型中将对该如何在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之间进行配比会使得整体PPP项目的效益最高做简单分析。做此分析的意义在于,能够为如何在某一PPP项目中对风险和成本进行最优化分配提供一种思路。同时也间接验证了PPP模式的最大作用是能够在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的共同参与下提升了项目的整体效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