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计量分析
【6h】

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计量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3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1.4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无空间维度的经济增长理论

2.2相关空间经济增长理论

2.3空间效应理论

2.4空间计量研究文献综述

3 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及影响要素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3.1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及影响要素概述

3.2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及影响要素经典截面回归分析

3.3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及影响因素经典时间序列回归分析

4 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及影响要素空间统计分析

4.1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

4.2西部地区的空间权重矩阵

4.3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及影响要素的全域相关性分析

4.4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及影响要素的局域相关性分析

5 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截面实证分析

5.1空间截面回归模型

5.2空间截面实证分析

6 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面板实证分析

6.1空间面板回归模型

6.2空间面板实证分析

7 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7.1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存在问题

7.2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8 结语

8.1研究结论

8.2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关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问题历来是经济学家注重的课题之一,也是缩小中国区域贫富差距、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大量对西部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大都将西部地区当作“孤岛”经济,假定西部地区为经济均质区,忽视了西部区域各省区间的经济差异、要素流动、经济传导行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西部现代交通体系、物流网络逐渐完善,要素资源跨区域配置成为趋势,与外界的经济活动往来成为常态,区域协作、区域合作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指出,经济学长期忽视经济活动的区位研究,在“无空间意义的胜地”进行。当研究对象不再孤立、研究空间不再封闭,经济体活动突破传统行政界限,产业发展布局打破地理空间壁垒,使得区域经济空间格局错综复杂,而忽略区域空间关系的经济增长研究则出现了局限,无法准确揭示资源要素在空间的聚集性配置问题和经济活动在区域的非均衡增长规律。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工具的不断创新、空间计量理论的不断完善、经济增长理论的不断深入,面对传统经典计量和传统经济增长分析不能有效应对复杂的空间经济因素,将含有地理信息的空间计量纳入经济增长分析中,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问题必然选择。
  本文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以2005—2014西部12省域经济空间结构为对象,以经典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空间计量经济原理与方法等为支撑,运用Eviews、ArcGIS、Matlab、Geoda等软件工具,研究了西部区域经济增长问题。首先,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现状及影响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进行了简单线性分析。其次,对西部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空间权重因子、全域相关性、局域相关性等进行了空间分析,并通过Moran’s I指数、Moran’s I散点图、LISA图,检验了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随后,以 C-D生产函数为起点,将西部经济空间权重矩阵引入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截面和空间面板角度分别对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进行实证估计和检验。最后,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结果,对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
  本文研究结论:(1)西部省域间GDP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且具有不断增强的趋势,西部生产要素也存在正的空间依赖性,其中技术要素空间聚集效应显著,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空间分布是随机的。(2)西部区域经济不但整体上与中、东部地区差距明显,而且西部地区12省域经济差距较大,西部经济雄厚的省区基本集聚在西部地区偏东位置,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非均衡特征。(3)西部省域间生产要素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从2014年资源要素的潜在空间分布来看,四川、广西、云南劳动力优势明显,四川、内蒙古、陕西资本富裕,四川、陕西、广西技术资源充沛。(4)西部省域经济样本对空间属性依赖程度较高,将空间权重矩阵 W、空间滞后因子和空间误差因子加入模型后,与无空间属性的 OLS模型相较,模型拟合度更高、整体显著性更强。(5)空间截面实证显示,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外生交互效应是通过空间误差因子 i?wu来传导的,在2005年、2008年、2014年存在显著的回流效应。(6)空间面板实证显示,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内生交互效应是通过空间滞后因子wijy jt来传导的,且存在显著的扩散效应。(7)生产要素对西部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贡献,资本要素的弹性系数最大,其次是技术要素,最后劳动力要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