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效率评价
【6h】

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效率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2文献综述

1.3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4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理论分析

2.1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一般分析

2.2财政补贴对农业保险市场影响的经济分析

3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践分析

3.1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阶段

3.2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要经营模式

3.3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实践与评价

4 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的实证分析

4.1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的一般分析

4.2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静态效率评价

4.3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动态效率评价

5 经验借鉴及政策建议

5.1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借鉴

5.2结论

5.3优化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石,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对于保证第二、三产业的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及损失十分巨大,以自然风险为主且种类繁多,雨雪、旱灾、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较为常见。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较为广泛的破坏性,通常波及整个受灾区域,因此,农业风险最典型的特征是系统性。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条件更加多样化,生产技术落后,家庭式的农业生产方式较为普遍。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十分不利,面临的风险尤其严重。农业保险是利用金融方法和概率理论以分散农业风险的有效工具。农业保险起源于德国,最早承保的自然灾害是冰雹。其后,农业保险被诸多西方国家所接受。至今,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以财政补贴为主的、各具特征的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最重要的作用是分散农业风险。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防灾防损手段落后,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例如洪灾),农户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一场严重自然灾害很可能对受灾农户的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为了规避这种风险,每个农户都事先缴纳一定的费用以换取灾害发生后风险事故的赔偿。由于风险事故的发生具有概率性,只要参与缴纳费用的农户足够多,就能够通过大数法则将农业风险分散出去,达到“互助”的效果,这就是农业保险分散农业风险的原理。然而,农业保险作为一种保障农业、稳定生产的工具,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因为存在着正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系统性风险的特征,商业化经营的农业保险市场往往处于“失灵”状态。农业保险对稳定和促进农业生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农业保险市场本身又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供求平衡。因此,政府参与农业保险市场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界定了农业风险和农业保险的含义和特征。农业风险与其他可保风险差异较大:农业风险具有风险种类繁多、区域性差异明显、风险承担者的抗风险能力弱和系统性的特征,是导致了农业保险高赔付率的主要原因。此外,农业保险还具有正的外部性特征。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消费不存在竞争性,一些不付费的主体也能从农业保险中获得收益,例如:农业保险促进了农业生产,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消费者将获得更多收益而无需付费。因此,从经济特征来界定,农业保险具备准公共物品属性。⑵结合博弈论和微观经济学市场理论的观点,从供给、需求和均衡几个方面对主体行为策略和市场供需变化进行了分析。该部分结果表明: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能够刺激农户的投保需求和保险公司的经营,进而矫正农业保险市场的“失灵”状态,以达到市场均衡。⑶介绍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和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践情况。⑷实证分析了2012~2015年有代表性的试点地区数据,采用数据包络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效率进行了评价。本文实证模型选择的投入指标包括了保费补贴额和补贴比例,产出指标包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险保费收入、农险赔付支出、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和农业总产值,更加契合政策目标。⑸选用规模报酬变化假设下的 VRS模型,计算出了2012~2015年试点地区的综合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的整体效率比较低,并且地区差异性较为明显,纯技术效率不足和规模效率不足都是造成整体无效率的原因。这反映了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管理水平低下,补贴规模没有在最优规模上运行,各地区的情况有较大差异。在动态效率评价中,本文采用了DEA-Malmquist方法,用以反映补贴效率的变动趋势。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全要素生产率有较小幅度的进步,进步的原因是纯技术效率的稳定和规模效率的改善,技术变动指数的退后则成为了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不足的重要缘由。因此,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的有效途径。⑹结合对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提出了几个政策建议:完善财政补贴体系,多层次支持农业保险;适度增加财政补贴规模,实施差异化补贴方式;激励农业保险技术创新;第四,提高相关主体的补贴管理水平,创新制度建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