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后的质量控制与效果研究
【6h】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后的质量控制与效果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2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 基本概念的界定

1.5 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事务所合并与审计质量

2.2 事务所合并与审计收费

2.3 事务所合并与审计效率

2.4 事务所合并与审计市场集中度

2.5 事务所合并的市场反应

2.6 文献评述

3. 理论分析

3.1 审计质量相关理论

3.2 事务所合并后对审计质量影响的相关理论

4.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4.1 研究假设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4.3 变量选择

4.4 模型设计

5. 实证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多元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5 进一步研究:合并后审计质量的渐进变化

6.研究结论、研究启示与研究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企业并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事务所合并作为组织并购中的特殊一类,其合并后的执业质量与审计定价受到了学界与监管层的高度关注。纵观我国审计行业现状,我国内资所小而多、多而杂,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国际四大雄踞前列,挤占了内资所剩余的市场空间。如今,面对资本市场迅猛发展带来的审计需求剧增,财政部联合中注协提出我国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积极推动我国事务所的合并重组,改善内资所面临的市场格局,推进内资所的声誉维护与品牌建设。
  鉴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行政动因远大于市场动因,对内资所的合并成效检验刻不容缓。为了检验我国事务所在合并前后的审计质量差异,本文在前人的文献基础上,通过研究我国事务所第三次合并浪潮下的审计质量改善效应与提升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的潜在风险与实际成效。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事务所面临的政策制度背景与内资所三次合并浪潮的时间进程,手工收集了2006至2013年我国第三次合并浪潮中发生的本土事务所合并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使用,对比分析本土事务所合并前后2年审计质量的差异。本文通过对规模经济理论、代理成本理论、信息传导理论、准租理论、深口袋理论、声誉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的分析推出文章的研究假设,利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特别地,本文着重区分了事务所的合并模式,利用聚类分法将本土所区分为大型事务所和小型事务所,并进一步将事务所合并类型按照其合并的经济实质划分为大所合并大所、大所兼并小所、小所合并小所三种类型,分别针对不同合并模式进行审计质量的检验。针对事务所合并后审计质量的改善途径研究,本文探索性地检验了事务所合并后实行审计师跨所配置作为业务质量控制手段的成效。文章的实证结果表明,虽然整体上,发生于第三次合并浪潮的内资所合并后审计质量没有显著提高,但在细分合并模式后发现,大所合并大所后审计质量无显著变化;大所兼并小所后审计质量显著提高;小所合并小所后审计质量显著变差。这一实证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事务所合并成效,并证明不同的合并模式将呈现出不同的合并效果。另外,对业务质量控制方法——审计师跨所配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合并后的事务所实行审计师跨所配置能显著提高审计质量,这也为后续可能发生合并事项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了一类可以借鉴的业务质量控制方法。在进一步研究中,本文还针对审计质量改善的时间进程进行研究,发现在事务所合并当年审计质量变化最大,之后年度审计质量基本保持稳定态势。
  考虑到合并后的资源整合需要一定的时间,文章采用“合并前2年+合并当年+合并后2年”的5年时间区间模式对事务所合并前后审计质量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更贴近现实,对于对事务所合并成效的持续性也有一定的印证作用;同时,本文根据事务所的规模类型总结出事务所合并的三种类型,并依次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合并前后审计质量的检验,对事务所选择合并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文章探索性地检验了审计师跨所配置作为业务质量控制手段的质控成效,丰富了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的相关文献,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