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中国第三次“读书无用论”表现及析因
【6h】

新中国第三次“读书无用论”表现及析因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导论

1.1 选题缘由

1.1.1 问题指向: “读书”是否有“用”

1.1.2 解题方案:对“读书无用论”进行客观地分析

1.1.3 解题意义:为更具“舒适度”的教育

1.2 基本概念

1.2.1 “读书”

1.2.2 “用”

1.2.3 “读书无用论”

1.3 已有研究

1.3.1 “读书无用论”的流变

1.3.2 第三次“读书无用论”的相关研究

1.4 分析框架

1.4.1 简要评论已有研究

1.4.2 确立本文框架

2 第三次“读书无用论’’表现析

2.1 第三次“读书无用论”表现的分类标准

2.1.1 梳理已有分类标准

2.1.2 选取本文分类标准

2.2 第三次“读书无用论”在学生方面的表现

2.2.1 聚焦思想

2.2.2 着眼行为

2.3 第三次“读书无用论”学生家庭方面的表现

2.3.1 思想上

2.3.2 行为上

2.4 第三次“读书无用论”在学校方面的表现

2.4.1 生源结构

2.4.2 应对方法

2.5 第三次“读书无用论”在社会方面的表现

2.5.1 对学生的认可度

2.5.2 对所学领域的参与度

3 第三次“读书无用论”成因析

3.1 “读书”与学生命运的捆绑

3.1.1 传统与现实的矛盾

3.1.2 应然和实然的区分

3.2 教育的“产业化”

3.2.1 被复制的“高材生”

3.2.2 脱节的“就业链”

3.3 社会阶层的“准固化”

3.3.1 优质教育资源的倾斜

3.3.2 社会不公平因素的增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来,第三次“读书无用论”的出现,对我国当下的教育实践乃至教育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引起了学界广泛的讨论,其核心争论点在于“读书”是否有“用”?本文从争论的核心点出发,对“读书”和“用”分别作了相应的界定,经分析后发现,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在于客观认识第三次“读书无用论”现象本身。只有析清现象本身,才能解决由它引发的问题。因此,本文拟从三个部分来具体分析第三次“读书无用论”的起因和表现。
   第一部分包括了本文选题缘由、基本概念、已有研究以及分析框架四部分内容。其中,选题缘由说明了问题的指向和解题的具体方案以及解题的意义。基本概念中,分别对三次“读书无用论”进行界定和重新解读。在分析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后,本文提出以追因法为主要方法的分析框架,并论证了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主要对第三次“读书无用论”的表现进行分类。选取了以学生为核心,并结合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来对第三次“读书无用论”的表现进行具体分类的方法。据此,将第三次“读书无用论”的表现细化为:学生及其家长的思想和行为、学校的生源结构、学校对第三次“读书无用论”的应对策略、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度和学生对其所学领域的参与度。
   第三部分以第二部分为基础,主要论述第三次“读书无用论”的起因。经分析,引起第三次“读书无用论”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读书”与学生命运的捆绑,可从传统和现实的碰撞、对教育价值理解的应然和实然的区分来进行探讨;二是教育的“产业化”,具体表现为大量高学历人才的批量“复制”与“就业链”断裂之间的矛盾;三是社会阶层的“准固化”,表现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倾斜、社会不公因素增加两个方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