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四川5.12地震遗址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
【6h】

四川5.12地震遗址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述评

1.2.1 研究现状

1.2.2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基本思路和框架

1.3.2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1.4 支撑理论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1.4.3 利益相关者理论

1.4.4 文化空间理论

2 地震遗址旅游基本概述

2.1 地震遗址旅游的概念、特征和价值

2.1.1 地震遗址旅游的概念

2.1.2 地震遗址旅游的特征

2.1.3 地震遗址旅游的价值

2.2 地震遗址的旅游开发原则和生命周期

2.2.1 开发原则

2.2.2 生命周期及其特点

2.3 地震遗址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2.3.1 影响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3.2 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3 四川5.12地震遗址旅游地发展现状

3.1 四川5.12地震遗址旅游资源基本情况及分类

3.1.1 基本情况

3.1.2 四川5.12地震遗址旅游地类型划分

3.2 四川5.12地震遗址旅游开发模式

3.2.1 游览模式

3.2.2 经营模式

3.2.3 保护模式

3.3 四川5.12地震遗址旅游开发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

3.3.1 取得的主要成绩

3.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案例分析——基于可持续评价体系

3.4.1 案例1:汶川映秀地震遗址

3.4.2 案例2: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4 四川5.12地震遗址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策略

4.1 国内外借鉴案例

4.1.1 纪念地而非风景区——美国9.11恐怖袭击世贸大厦遗址

4.1.2 保留历史场所感——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

4.1.3 对理性价值观的呼唤——日本原子弹爆炸遗址

4.1.4 悲剧的升华——阪神地震遗址纪念区

4.1.5 重建心灵家园的地方——唐山地震遗址公园

4.1.6 废墟上的文化亮剑——丽江震后的旅游飞跃

4.2 地震遗址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1 地震遗址游览价值的转移,提升其人文价值和文化品位

4.2.2 协调旅游环境脆弱性与旅游行为破坏性的矛盾

4.2.3 灾区旅游业与其它产业同步发展

4.2.4 明确创5A景区和申遗的真正目的

4.2.5 纪念性、景观性和生态保护合理融合

4.2.6 强化地震遗址的公共服务功能

4.3 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4.3.1 前提条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3.2 策略分析

5 结语及未来研究方向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2008年汶川5.12地震后,四川多处地震遗址被保留并逐步形成了旅游目的地。地震遗址旅游成了灾后四川旅游业发展中一颗闪亮的新星。然而,时过境迁地震遗址旅游迎来短暂的辉煌后诸多问题暴露出来。在地震遗址的保护和相关主体利益分配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因此,本文以四川5.12地震遗址旅游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理论和案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望四川5.12地震遗址旅游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绪论部分涉及内容包含选题的背景和缘由、相关研究综述、本文研究思路和框架以及理论基础等。本文依据的主要基础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
   第二部分,首先对地震遗址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地震遗址旅游开发的价值、原则、特色、生命周期等要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构建了地震遗址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第三部分,详细探讨了四川5.12地震遗址地旅游地开发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暴露的主要的问题,并以映秀、北川地震遗址为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四部分,本部分首先归纳总结了一些国内外相关案例,然后从战略高度分析了四川5.12地震遗址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最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建议。
   第五部分,对四川5.12地震遗址旅游的显著特点、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本质分析。最后给出了一些如何进一步研究地震遗址旅游的方向和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