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风险及对策研究
【6h】

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风险及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证分析法

1.4.3 实地调查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存在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金融风险理论

2.1.3 普惠金融理论

2.1.4 P2P网络借贷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P2P网络借贷平台模式研究

2.2.2 P2P网络借贷参与者行为研究

2.2.3 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研究

2.2.4 研究述评

2.3 本章总结

3 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3.1 P2P网络借贷在国外的发展

3.2 P2P网络借贷在国内的发展

3.2.1 行业整体发展阶段

3.2.2 行业政策规范出台

3.2.3 行业发展面临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P2P网络借贷行业风险研究

4.1 P2P网络借贷行业宏观环境风险分析

4.1.1 市场风险

4.1.2 监管风险

4.1.3 法律风险

4.2 不同平台模式下的运营风险分析

4.2.1 单纯中介模式下的运营风险

4.2.2 复合中介模式下的运营风险

4.2.3 线上线下共同运作模式下的运营风险

4.2.4 各P2P运营模式下的共性风险

4.3 P2P网络借贷行业借款人信用风险分析

4.3.1 信用风险来源

4.3.2 贷前的客户选择风险

4.3.3 贷后的客户管理风险

4.3.4 借款人逾期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防控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风险的对策建议

5.1 对政府层面的建议

5.1.1 明确行业准入门槛

5.1.2 整顿肃清行业环境

5.1.3 实现全面监管

5.1.4 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5.2 对行业层面的建议

5.2.1 建立行业信息共享平台

5.2.2 强化行业自律规范

5.3 对平台层面的建议

5.3.1 加强平台信息披露

5.3.2 规范平台经营范围

5.3.3 实行第三方资金托管

5.3.4 提升从业者综合业务素质

5.3.5 建立内部风险控制系统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P2P网络借贷作为金融机构的一支重要补充力量被广为人知。2007年P2P网络借贷模式传入中国,基于无抵押无担保模式的P2P网络借贷行业,在解决投融资问题上为广大的借款人和投资人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思路。尽管这一新兴行业得到了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由于缺乏监管、进入门槛低导致大量问题平台充斥市场,使得整个行业在快速发展下蕴含诸多发展风险。
  本文首先对P2P网络借贷的理论基础,即信息不对称理论、金融风险理论和普惠金融理论进行了概述,解释了P2P网络借贷的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P2P网络借贷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综述,然后对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梳理。
  其次,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面临的风险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宏观环境风险、不同运营模式下的特定风险与共性风险以及借款人信用风险。其中:(1)宏观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征信体系不完善、监管主体和条例缺失以及相关法律滞后。当前宏观经济整体下行可能引发新一轮失业,平台将面临客户因失去收入来源而引发的逾期风险,同时在征信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P2P网络借贷平台要做好客户审核是非常困难的。(2)不同运营模式的P2P网络借贷平台面临各自特定的风险,同时也面临一些共性风险。单纯中介模式下的特定风险主要来源于数据处理、客户甄别和平台运营的风险;复合中介模式下的特定风险主要来源于自建资金池、赔付和流动性的风险;线上线下共同运作模式下的特定风险主要来源于实体经营和员工的风险。而三种模式的共性风险是高利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3)借款人作为P2P网络借贷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其自身信用风险问题会对平台及时收回借款产生影响。本部分利用实证分析验证借款人逾期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借款人的社保、工作年限、月收入、借款期限和借款金额对违约有显著影响,P2P网络借贷平台在审核借款人资质时应特别关注这些因素。
  最后将P2P网络借贷行业面临的各类风险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政府、行业和平台自身三个层面出发,对化解和防控P2P网络借贷行业风险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研究成果为我国强化P2P网络借贷行业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