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反面人物塑造——以《红日》《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为例
【6h】

论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反面人物塑造——以《红日》《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价值与意义

2 反面人物的定义与审美模式

2.1 反面人物定义及其判定标准的流变

2.2反厩人物人性缺失的一元中心审美模式

3 反面人物类型特征

3.1 《红日》国民党军人形象的类型特征

3.1.1 残暴

3.1.2 狂妄自大

3.1.3 贪生怕死

3.1.4 非正常的上下级关系

3.2 《青春之歌》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特征

3.2.1 革命摇摆性

3.2.2 畏缩不前

3.2.3 虚伪性

3.2.4 生活作风轻浮

3.3 《林海雪原》土匪形象的类型特征

3.3.1 丑陋

3.3.2 凶狠毒辣

3.3.3 奸猾

3.3.4 荒淫无道

3.4 《红旗谱》地主形象的类型特征

3.4.1 贪婪

3.4.2 霸道

4 反面人物的塑造共性

5 反面人物的评价模式

5.1 思想性大于艺术性的批评模式

5.2 “唯阶级论"的指导思想

5.3 批评对文本创作的规范

6 影响反面人物形象塑造的元语言

6.1 语境文化元语言

6.2 作家经验元语言

6.3 读者解释元语言

6.4 三种元语言的共谋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十七年时期,大批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形成了一个丰富坚实的长篇小说群落。人物是小说通过情节,依托环境表现的核心,这一时期二元对立审美模式将人物形象划分为正面和反面人物。受到主流话语以及阶级意志的规范,反面人物的塑造呈现出了典型的类型化特征。本文拟选取《红日》、《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四部经典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通过对四部小说中四种反面人物类型——国民党军人形象、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土匪形象以及地主形象的梳理,从文本出发,探索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概述反面人物研究背景、现状以及研究意义。第一章主要分析反面人物定义和审美模式。本章第一节定义本文的研究对象并梳理从五四至十七年时期反面人物判定标准的流变。第二节分析十七年时期反面人物人性缺失的一元化中心审美模式;第二章从文本出发归纳总结四种反面人物形象分别具有的类型特征,并由此探寻反面人物塑造的总体倾向;第三章从批评的角度展开对反面人物的讨论,包括批评标准本身受到的限制以及批评是如何规范创作。本章第一节分析思想性大于艺术性的批评模式。第二节探讨唯阶级论的批评标准。第三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力图剖析批评与创作的相互作用;第四章分析影响反面人物塑造的三种元语言动因以及三者的共谋关系;最后为结语部分。这一时期反面人物不仅在文学创作上被忽视,在文学评论中也难以找到归属的位置,反面人物的人性灵魂在阶级评判标准下显得单薄、虚无。本文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完成对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反面人物形象塑造的探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