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电影中的河南形象流变史——(1978-2014)
【6h】

中国电影中的河南形象流变史——(1978-2014)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河南形象的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3 已有的研究基础

1.3.1 河南形象的传播学研究

1.3.2 河南形象的文化研究

1.3.3 河南形象的传播载体研究

1.3.4 外围文献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目标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目标

1.5 预设创新性和不足

1.5.1 预设创新性

1.5.2 预设难点与不足

1.动荡与图治:河南形象的政治化建构与银幕解放(1978—1989)

1.1 改革开放以后河南形象产生的社会语境

1.1.1 人口流动:河南地域的城镇化

1.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河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1.3 河南电影制片厂:新时期的文化转型

1.2 河南形象的类型书写

1.2.1 吏治:历史题材中的河南官吏形象

1.2.2 人文:动荡时期下的河南地域空间

1.2.3 农村:“三农电影”中的河南形象

1.3 “少林电影”与河南形象的符号化传播

1.3.1 “少林电影”产生的语境

1.3.2 济世还是尚武:“少林电影”的形象内涵

1.3.3 “少林电影”与河南形象的跨境传播

2.尝试与新载体:河南形象的文化表现与类型传播(1990—2000)

2.1 90年代河南形象生产的社会语境

2.1.1 时代转型:国家政策与河南形象的类型化雏形

2.1.2 河南乡土文学的崛起

2.1.3 媒介与传播:河南形象问题的产生

2.2 《焦裕禄》——河南形象的主流化尝试

2.2.1 焦裕禄:河南的政治名片

2.2.2 焦裕禄形象与河南形象的银幕表述

2.2.3 《焦裕禄》的文化影响

2.3 河南形象生产的新载体

2.3.1 “少林电影”的承载与演变

2.3.2 “新英雄主义”:河南形象的精神气质

2.3.3 武侠片中的河南儿童形象

3.书写与传播:河南形象的市场化生产与本土化制造(2001—2014)

3.1 21世纪河南形象产生的社会语境

3.1.1 中部崛起战略及三个“五年规划”

3.1.2 合拍片与合制片的发展与新格局

3.1.3 河南电影制片厂的更迭与重振

3.2 河南作家群落与河南形象的银幕写手

3.2.1 作为现象的河南作家群落与河南作家电影

3.2.2 “刘震云”电影与河南形象书写的悲剧倾向

3.2.3 从文字到影像:河南形象的媒介转换

3.3 河南形象的误读

3.3.1 戏谑化:作为喜剧(风格)手段的河南形象

3.3.2 妖魔化:作为商业(叙事)手段的河南形象

3.4 本土自制剧热潮与河南形象的自发书写

3.4.1 农民导演的兴起

3.4.2 个人微电影中的河南形象

3.4.3 从大银幕大小银幕:河南形象的跨界传播

3.5 河南形象的影像生产

3.5.1 谁在演绎河南形象?

3.5.2 谁在创造河南形象?

3.5.3 导演、片厂与河南形象书写的效度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电影原创剧本《腔调》

展开▼

摘要

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炎黄子孙的发源地,有着无可替代的地域形象价值。同样,河南形象在中国电影银幕中也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从1895年电影诞生至今,河南形象在中国电影银幕上已有一条明晰的历史线索。本文截取新时期作为起点,将河南形象的书写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政治、文化和工业市场三个面向探讨河南形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双重问题。并依据每个时期内河南形象银幕展现的不同特点,提炼出电影生产与河南形象的建构关系,媒介传播、受众心理与河南形象的内在联系,以及河南形象在生产、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所造成的误读、丑化问题。
  新时期以后的十年是河南形象银幕建构的十年。尤其是《包青天》、《少林寺》、《七品芝麻官》等影片的出现,为河南形象的书写涂上了一层颇为浓厚的政治色彩。该时期河南形象的建构因具备早期类型化电影的雏形,不仅为后来的主旋律电影对干部典型形象塑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区域传播。
  90年代,随着主旋律电影、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兴起,以《焦裕禄》为代表的河南形象在这一时期承载了更多的精神内涵。与此同时,该时期河南乡土文学为河南形象的银幕展现提供了供丰富的沃土,“作家电影”呼之欲出。而该时期的武侠片也在类型片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特色。
  新世纪以来,随着电影工业化和商业化的不断壮大,银幕上的河南形象求同存异,探索出了以刘震云为代表的“作家电影”、合拍片和合制片为代表的新生产模式。但该时期也是河南形象银幕传播问题最多的十几年,一系列人物或地域形象的丑化、误读,让河南形象一落千丈。
  本文共四部分。绪论部分阐述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分期断代依据、目标、方法以及目前国内外对河南形象学术研究的现状。第一章,以政治表述为切入口,分析河南形象的银幕建构和传播形态。第二章,以文化想象为出发点,探讨世纪之交的十年,河南形象的新发展与新尝试。第三章,以市场化生产为契机,主要探讨河南形象在电影产业发展的大浪潮下所出现的银幕传播问题,以及作家电影的生成与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