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研究
【6h】

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2 研究的意义及重要性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手机及相关群体

1.3.2 行为及手机使用行为

1.3.3 大学生课堂

1.3.4 课堂行为

1.4 理论基础

1.4.1 教育学理论

1.4.2 人的行为理论

1.4.3 自我控制理论

1.5 文献综述

1.5.1 教育理论与技术融合

1.5.2 手机使用问题行为

1.5.3 课堂手机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1.5.4 研究现状总结

2 研究方法论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论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法

2.3.2 访谈法

3 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的现状及其分析

3.1.2 大学生课堂“非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现状

3.1.3 大学生课堂“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现状

3.2 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分析

3.2.1 “非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开发运用

3.2.2 “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4 关于课堂手机使用行为的建议

4.1.2 优选课程理论

4.1.3 增加财政支持

4.2 课堂“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建议

4.2.1 关注手机使用中的学生个体

4.2.2 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4.2.3 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4.2.4 注重课堂的常规管理

4.2.5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5 结论

5.1 结论总结

5.2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时代,作为基本的通讯工具,手机已渗透到生活及学习的方方面面。手机使用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大学生在课堂中手机使用也已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并对大学课堂教学产生了较多的影响,使得课堂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本研究将首先,从手机开发的角度及其影响因素,如用户的需求因素、用户的体验、人口属性因素、手机的功能特征、手机依赖行为,对大学课堂中手机作为教辅工具的使用及影响因素等进行文献梳理。然后,将对大学生课堂中的手机使用行为的现状调查进行分析,特别是正反两面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分为“非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与“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两类。对于较少的“非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将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师与学生对手机的认识差异、学校的财政支持,以及在未来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使用手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对于更为常见的大学课堂中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将主要从学生、教师和课堂教学情境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最后,针对大学生课堂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确定其课堂管理目标,并提出大学生良好手机使用行为的管理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