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学生个人知识的生成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6h】

学生个人知识的生成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课堂教学:知识非个人化

1.1.2 研究现状:教育中个人知识研究的不足

1.1.3 理论指导:基于知与能、智慧生成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2.2 国外相研究的文献综述

1.2.3 已有研究综合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方法

2 个人知识的内涵与特性

2.1 个人知识的内涵

2.1.1 公共知识的基本内涵

2.1.2 个人知识的基本内涵

2.2 个人知识的特性

2.2.1 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的根本辨析

2.2.2 个人知识的基本特征

3 学生个人知识的要素与类型

3.1 学生个人知识的构成要素

3.1.1 经验—符号

3.1.2 根据—方法

3.1.3 意义—价值

3.1.4 核心:体悟

3.2 学生个人知识的要素层次

3.1.2 根据—方法层

3.1.3 意义—价值层

3.3 学生个人知识的类型划分

3.3.1 本体性知识

3.3.2 条件性知识

3.3.3 背景性知识

4 学生个人知识的生成机制

4.1 学生个人知识的影响因素

4.1.1 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4.1.2 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

4.1.3 学生自身的学科观念

4.1.4 学生的元认知以及动机

4.2 学生个人知识的发生条件

4.2.1 内部条件

4.2.2 外部条件

4.3 学生个人知识的生成过程

4.3.1 积淀阶段:体验—记忆

4.3.2 重组阶段:选择—整合

4.3.3 外显阶段:运用—反思

4.4 学生个人知识的形成方式

4.4.1 课程实施:个人知识生成机制

4.4.2 课堂教学:个人知识生成机制

5.学生个人知识的教学途径

5.1 体验—反思取向教学

5.2 理解—生成取向教学

5.3 协作—交往取向教学

6 总结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展开▼

摘要

课堂环境下,书本知识作为公共知识的存在形态,它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这不仅是对“高分低能”的回答,也是“转识成慧”的重要环节。因此,本文在个人知识、学生个人知识的概念认知基础上,加之以公共知识作为参照,从中找出个人知识的特性。另外,所谓机制是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整合作用。本文先对个人知识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合课堂观察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再探讨个人知识的影响因素、发生条件以及运作方式,由此探寻个人知识的生成机制和教学途径。
  文章主要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要是通过文献综述,对个人知识的生成机制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第二部分是从公共知识和个人知识这一对范畴中进行区别分析,定义“个人知识”和特征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个人知识的类型与要素,第四部分主要是从三方面探讨个人知识的生成机制——影响因素、条件以及生成过程。第五部分讲述个人知识的教学途径。
  本文主要观点如下:
  1.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人知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于知识的非个人化、知识与能力的不平衡。而学生个人知识的定义是在理解基础上并获得个体认同的知识。
  2.将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之间进行本质的区别,个人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建构性的特点。同时,作为整体体系的个人知识共存在三大层次、六大要素以及一个核心:即经验-符号层、根据-方法层、价值-意义层,还有一个核心要素贯穿其中——体悟。
  3.教育过程其实质就是学生个人知识生成的过程,对应个人知识的特性和要素,学生的个人知识生成机制包括三大阶段(积淀阶段、重组阶段、外显阶段)以及六个基本步骤(体验-识记-选择-整合-运用-反思)。同时,其形成基本的教学途径:体验-反思取向教学、理解-生成取向教学、协作-交往取向教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