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沙乡年鉴》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6h】

《沙乡年鉴》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课题研究对象及学术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课题的创新点及难点

2 1992-2001:《沙乡年鉴》在中国接受的萌芽期

2.1 中国接受《沙乡年鉴》的理论及现实背景

2.2 《沙乡年鉴》在中国的具体接受:犹豫不决、取舍两难

2.3 唤醒国人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

3 2001-2010:《沙乡年鉴》在中国接受的激辩期

3.1社会语境及环境伦理学的快速发展

3.2 两种质疑、两种辩护

3.3 促进中国环境伦理的理论建构

4 2010-2017:《沙乡年鉴》在中国接受的内化期

4.1《沙乡年鉴》的自然文学特质、生态批评的持续发展

4.2 《沙乡年鉴》:作为自然文学经典

4.3 对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按照接受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划分,包括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共三个部分)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世界范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日益加剧,环境问题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的永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样的语境下,我国学者积极探寻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源和解决途径,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引入了西方生态哲学。在这股潮流中,西方生态文学作品开始源源不断涌入我国,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的《沙乡年鉴》亦在此列。自从1992年该著进入中国之始,它就因为高度的前瞻性引起了中国学界的注意,学者们纷纷从《沙乡年鉴》的结构内容、理论阐释等侧面着手对它展开研究。截止到2017年,《沙乡年鉴》在中国的接受史已有25年,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尚未发现以《沙乡年鉴》在中国的总体接受情况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 鉴于此,本文以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接受学研究为视角,以时间为线索,具体梳理《沙乡年鉴》在中国被接受的25年时间里的接受情况。在以材料收集法和分析归纳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系统研读和归纳的基础上,本文拟将《沙乡年鉴》在中国的接受划分为三个时期,它们分别是1992年至2001年的萌芽期、2001年至2010年的激辩期和2010年至2017年的内化期。在萌芽期,学者们对《沙乡年鉴》的态度主要表现为犹豫不决,既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但在对它进行接纳时又有一定的怀疑成分暗含其中;激辩期对《沙乡年鉴》有了明确的批判和辩护姿态,两种力量激烈交锋,使得《沙乡年鉴》在这种张力中得到逐步渗透和发展;内化期,《沙乡年鉴》在中国被接受的程度更加深入,学者们发现了它的文学和美学价值,甚至对中国当代的生态文学创作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沙乡年鉴》在中国被接受的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接受情况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哪一个阶段以哪一个接受内容为主,同时也兼有其他阶段的特征。总体而言各个阶段的接受情况呈现为逐层递进的特征,这与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的变迁密切相关。通过对《沙乡年鉴》在中国的接受研究,笔者发现它在唤醒国人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促进中国环境伦理理论的建构和影响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等多个方面的作用。同时,鉴于国际国内严峻的环境现实,《沙乡年鉴》在中国的接受远未终止,它一直在路上。

著录项

  • 作者

    刘海娟;

  •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
  • 学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胡志红;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年鉴; 中国;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