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业职业院校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供给视角下基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调研
【6h】

农业职业院校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供给视角下基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调研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人力资本的研究

1.2.2 国外的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2.3 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2.4 农业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研究

1.2.5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才需求的相关研究

1.2.6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资料和数据来源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农业职业教育的内涵

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2.2.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涵义

2.2.2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

2.3 人力资本理论

2.4 人才培养模式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现状

3.1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3.1.1 铸就了“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的办学特色

3.1.2 进行了“企业进学院、专业到企业”的办学体制创新

3.1.3 形成了“三结合、三循环、两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

3.1.4 培养各类中高职人才3万余名,誉为成都农业的“黄埔军校”

3.2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2.1 课改力度不够

3.2.2 创新能力不够

3.2.3 实践深度不够

3.2.4 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不够

3.3 本章小结

4 农业职业院校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分析

4.1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4.2 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对就业的认知分析

4.2.1 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的期望工资水平偏高

4.2.2 农业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较为理性的就业观念

4.3 农业职业院校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分析

4.3.1 农业职业院校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较高

4.3.2 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对新农村建设有较高的认知水平

4.3.3 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对新农村建设有较高的参与意识

4.3.4 农村条件太艰苦是影响大学生不愿意回农村就业的主要原因

4.4 本章小结

5 影响农业职业院校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分析

5.1 模型的建立

5.2 变量的选取

5.3 预期作用方向假设

5.4 模型估计结果

5.5 结果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建立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相契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6.2.2 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6.2.3 建立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6.2.4 为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6.2.5 不断拓宽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渠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农业职业院校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愿调查

展开▼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还是要看人才,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仍然面临着人才严重匮乏的难题。因此,当前如何发挥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农村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及引导农业职业院校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从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出发,以实现新农村建设在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方面达到有效契合为研究目的,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然后以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对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的期望工资水平高于实际的工资水平,但是大部分学生具有较为理性的就业观念。大多数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较高,对新农村建设也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并且对新农村建设具有较高的参与意识。同时,为了解影响农业职业院校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运用二项Logistic模型进行了相应分析,结果表明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回农村就业的积极性更高,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有回农村创业打算的学生更愿意回农村就业,父母和朋友的看法对学生是否回农村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本研究基于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从建立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相契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建立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为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不断拓宽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渠道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