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基因治疗小鼠Lewis肺癌的实验研究
【6h】

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基因治疗小鼠Lewis肺癌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部分:Lewis肺癌纵隔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探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基因治疗小鼠Lewis肺癌的疗效、机理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肿瘤血管生成与内皮抑素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研究第一部分研究目的:建立Lewis肺癌纵隔转移动物模型。 方法:小鼠Lewis肺癌细胞体外培养,以5X104Lewis肺癌细胞混悬液经皮穿刺植入肺内,此穿刺植入肿瘤过程每只动物控制在10秒内完成,手术死亡率<5%。分期分批处死动物,解剖观察测量称重肺部肿瘤及纵隔转移淋巴结。器官肿瘤组织切片HE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植入肿瘤后约7天肉眼可见动物肺内肿瘤原发结节,约14天肉眼可见动物纵隔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结节,肿瘤病灶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大增多,18-25天纵隔淋巴结转移性结节增大融合,与纵隔组织器官心包大血管粘连。在第11,15,18,21天,肺内原发肿瘤体积分别为3.08±0.95mm3,29.62±8.17mm3,152.3±36.11mm3,268.2±52.68mm3。在第15,18,21天,纵隔转移性淋巴结重量分别为18.4±14.6mg,179±38.9mg,368±90.2mg。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在接种后的第15,18天肺内肿瘤细胞生长,接种后的第21,25天肿瘤结节中心出现中心性坏死与出血,在接种后14天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灶。 结论:建立的Lewis肺癌纵隔转移动物模型与临床上肺癌患者病情演变过程相似,提示该模型可作肺癌临床生物学行为深入研究、肿瘤临床新药研究开发、肿瘤药物治疗疗效评估的技术平台。 第二部分研究目的:开展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基因治疗小鼠Lewis肺癌研究,观察其疗效、药代动力学变化,并探索其可能的抗肿瘤机理。 方法: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体外感染鼠Lewis肺癌细胞,观察其内皮抑素蛋白体外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效应。建立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及Lewis肺癌纵隔转移动物模型,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分别予以瘤内及尾静脉内注射给药,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药浓度。对Lewis肺癌纵隔转移瘤小鼠进行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尾静脉给药治疗,观察其疗效及毒副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ewis肺癌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外周血游离血管内皮细胞并分析Lewis肺癌肿瘤组织细胞凋亡。 结果: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能感染Lewis肺癌细胞,其表达分泌的内皮抑素蛋白在体外能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动物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肿瘤内单次或多次注射动物体内都有较高水平长时间的内皮抑素蛋白表达,多次给药更明显,Lewis肺癌纵隔转移瘤动物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尾静脉内注射给药后较皮下移植瘤瘤内给药动物体内有高水平较长时间的内皮抑素蛋白表达。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基因治疗Lewis肺癌纵隔转移瘤后肺原位瘤的抑瘤率为65.5%,纵隔转移淋巴结减少,动物体重增加,动物生存期延长,未出现毛色、饮食、行为异常;与化疗联合疗效更好,肺原位瘤的抑瘤率达79.8%。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基因治疗后肺癌肿瘤组织内微血管数减少,外周血游离血管内皮细胞量明显下降,肺癌组织肿瘤细胞凋亡率增加。 结论: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基因治疗小鼠Lewis肺癌,通过体内内皮抑素基因表达内皮抑素抑制肿瘤血管生长,从而抑制肿瘤增殖及转移,疗效明显,与化疗联合效果更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