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研究
【6h】

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要内容

1.3.3 主要目标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2 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理论综述与分析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国内对交叉持股的理论研究综述

2.2.2 国内对交叉持股的实证研究综述

2.3 已有文献分析与研究范围界定

2.3.1 对已有文献的分析

2.3.2 本文研究范围设定

3 公司间交叉持股的定义和分类

3.1 公司间交叉持股的定义

3.1.1 目前对于交叉持股理解的混乱与局限

3.1.2 公司间交叉持股的定义

3.1.3 公司间交叉持股的一般分类

3.1.4 公司间交叉持股利弊的基本分析

3.2 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分类

3.2.1 财务投资型交叉持股与战略投资型交叉持股

3.2.2 控股型交叉持股与参股型交叉持股

3.2.3 主业关联型交叉持股与非主业关联型交叉持股

3.2.4 投资型交叉持股与投机型交叉持股

3.2.5 长期交叉持股与短期交叉持股

4 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成因与特征

4.1 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成因

4.2 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现状

4.3 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特征

4.3.1 行业分布广泛且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更倾向于参与交叉持股

4.3.2 区域分布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且区域内交叉持股现象十分明显

4.3.3 松散的低比例交叉持股居多,稳定的高比例交叉持股较少

4.3.4 参与度较高且相互之间形成复杂的网状交叉持股模式

5 其他国家及地区公司间交叉持股的比较与分析

5.1 各国和地区交叉持股演进的比较与分析

5.1.1 日本公司间交叉持股的演进

5.1.2 德国公司间交叉持股的演进

5.1.3 美国公司间交叉持股的演进

5.1.4 比较分析

5.2 交叉持股的基本模式比较与分析

5.2.1 日德模式--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持股

5.2.2 英美模式--获取短期投资收益的财务投资

5.2.3 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模式分析

5.3 日德模式与英美模式叉持股具体表现形式的比较分析

5.3.1 交叉持股的目的不同

5.3.2 交叉持股的主体不同

5.3.3 交叉持股的方式不同

5.3.4 对公司治理的参与度不同

5.4 各国和地区交叉持股的立法比较与分析

5.4.1 关于母子公司之间相互持股的立法模式比较

5.4.2 相互持股比例限制的比较

5.4.3 交叉持股股东表决权限制的比较

5.4.4 交叉持股信息披露制度的立法比较与分析

5.4.5 相互持股的损害救济制度的比较与分析

5.4.6 对各国和地区交叉持股立法的分析

5.5 各国和地区交叉持股的综合分析与结论

6 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对公司竞争力的影响

6.1 公司竞争力的概念和评价指标

6.1.1 公司竞争力的概念解析

6.1.2 公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6.2 研究的对象和样本的选取

6.2.1 研究对象选择

6.2.2 研究样本的选取

6.3 交叉持股对公司规模竞争力影响

6.3.1 统计结果概况

6.3.2 交叉持股对提升传统行业上市公司规模竞争力的效果不明显

6.3.3 交叉持股对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规模竞争力影响的差异化现象明显

6.3.4 交叉持股从整体上提升了地区内上市公司的规模竞争力

6.4 交叉持股对公司效率竞争力的影响

6.4.1 统计结果概况

6.4.2 交叉持股不能帮助传统行业上市公司提升效率竞争力

6.4.3 交叉持股降低了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效率竞争力

6.4.4 交叉持股对于区域内上市公司效率竞争力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6.5 交叉持股对公司增长竞争力的影响

6.5.1 统计结果概况

6.5.2 主业关联型交叉持股不利于上市公司增长竞争力的提升

6.5.3 非主业关联型交叉持股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公司增长竞争力

6.6 交叉持股对公司竞争力影响的综合评价

7 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对证券市场及其参与者的影响

7.1 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7.1.1 交叉持股对证券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7.1.2 交叉持股对我国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7.1.3 交叉持股对我国证券市场影响的综合评价

7.2 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对证券市场参与者的影响

7.2.1 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对投资者影响

7.2.2 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对证券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影响

7.2.3 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对证券监管机构的影响

7.2.4 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对证券市场参与者影响的综合评价

8 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问题分析

8.1 动机和目的的错位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短期性和盲目性

8.1.1 公司间交叉持股动机的一般理论

8.1.2 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动机和目的

8.1.3 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动机和目的的错位产生的危害

8.2 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容易产生监管漏洞

8.2.1 交叉持股使得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难以确定

8.2.2 交叉持股通过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增加了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的确定难度

8.2.3 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8.3 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易于形成利益联盟引发多重问题

8.3.1 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利益联盟形成的原因和特征

8.3.2 交叉持股利益联盟易于侵害中小股东权益

8.3.3 交叉持股利益联盟可能造成国有资产隐性流失

8.3.4 交叉持股利益联盟易于损害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8.3.5 交叉持股利益联盟限制了战略投资者作用的发挥

9 对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规范途径

9.1 完善我国交叉持股的基础法律制度

9.1.1 我国交叉持股法律规定的历史与现状

9.1.2 我国交叉持股法律规定的缺陷

9.1.3 完善我国公司间交叉持股立法的建议

9.2 针对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两个特别制度的设置与完善

9.2.1 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9.2.2 设置股权信托制度保障交叉持股环境下中小投资者利益

9.3 完善配套制度规范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行为

9.3.1 限制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证券投资

9.3.2 强化证监会的认定权完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认定标准

9.3.3 加强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监管限制交叉持股利益联盟的不利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论文以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概念、特征、分类、影响的全面分析,从中提炼出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已经产生和易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最后提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具体途径。除导论外论文的研究将分三个部分共八章依次展开。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论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论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的框架和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创新点和不足,既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论文的起点。
   第二、三、四、五章为第一部分即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概述,主要包括交叉持股的理论研究综述、公司间交叉持股的定义和分类、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成因和特征以及各国和地区交叉持股的比较分析:
   第二章主要是对国内外交叉持股研究的文献综述和分析。交叉持股特别是相互持股在国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交叉持股对公司代理问题的影响以及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主要的分析对象是日本企业间的相互持股。而我国对于交叉持股的研究起步较晚,取得的成果较少,主要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入和对日本企业间相互持股的介绍,没有正确厘清交叉持股这个概念本身,同时缺乏对我国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现实进行全面分析。
   第三章主要阐述了公司间交叉持股的概念和分类。本章从交叉持股的概念入手,指出目前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于交叉持股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并从交叉持股的英文词源角度重新阐释了交叉持股的含义,将交叉持股区分为单向交叉持股和相互持股两类,并分别描述了交叉持股和相互持股的一般分类。最后,根据我国目前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现状,对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进行了专门的分类阐述,为后文的分析和论述做好了理论准备。
   在第三章概念界定和分类描述的基础上,第四章深入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形成的因为,并描述了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现状和特征。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形成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密切相关,而我国新会计准则却是交叉持股问题显现的导火索。在对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数据库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现状与特征,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第五章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交叉持股的规范措施(法律制度)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并按照法理学的观点,将各国法律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大法律系统,深入比较不同法系在交叉持股(特别是相互持股)规范上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他们之间有逐步趋同的趋势。对这些法律制度的比较和分析为后文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提供了大量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二部分为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影响,包括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对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影响和对证券市场及其参与者的影响两章:
   第六章分析的是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对其自身竞争力的影响。文章在这里引入了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数据库,与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数据库相结合,以实证数据为依托深入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对公司规模竞争力、效率竞争力和增长竞争力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的因为,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从总体上来说对公司竞争力的帮助不大,在有些情况下甚至会对上市公司的竞争力产生负面的影响,而非主业关联型交叉持股、投机型交叉持股、短期交叉持股可能是产生这种负面影响的主要因为。
   第七章主要分析了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外部影响,即对证券市场及其参与者的影响。本章从交叉持股条件下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两个方面分析了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发现财务投资型交叉持股、短期交叉持股、投机型交叉持股可能是导致我国证券市场波动幅度加大、流动性过剩的因为之一;接下来分析了交叉持股对投资者、中介机构、监管机构三个主要证券市场参与者的影响,发现交叉持股可能增加了证券市场参与者获得准确、及时信息的难度,进而增加了他们做出理性投资决策、出具准确评价意见和进行有效证券监管的难度。
   第三部分为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问题和政策建议,包括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问题分析和规范途径两章:
   第八、第九章将在前面章节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第八章主要指出了我国目前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存在的几个问题,包括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由于动机和目的错位所造成的盲目性和投机性、信息披露不足导致监管难度加大以及易于形成交叉持股利益联盟引发多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形成的因为和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第九章针对第八章提出的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已经引发的以及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提出要从基础法律制度、专门制度和配套制度三个层面的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制度体系。基础法律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对现行《公司法》的完善,同时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信息披露制度、如何构建股权信托制度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最后指出要从限制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股票、强化证监会在交叉持股和关联交易方面的认定权、尽量避免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三个方面完善规范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配套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